繁華絕世、武力顯赫的宋朝,為何總是受到異族的壓制?或者也可以反過來一問,總是受到異族侵迫的宋朝,為何還能繁華絕世?
從杯酒釋兵權、機關算盡的趙匡胤,到憑兩千人起事、氣吞萬里的阿骨打,從一統八部、摧枯拉朽的阿保機,到東征西討、天下臣服的鐵木真,宋遼夏金元如何輪番征戰天下?他們的崛起、壯大與衰落之路有何異同?為何中國各族的爭存,會在這三百年達到一個高潮?
錢穆的伯樂,教出譚其驤、童書業、楊向奎、侯仁之、白壽彝、胡厚宣等眾多史學大師的傳奇老師,在民國史學界長期坐着頭一把交椅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帶着滿腔誠意輕松開講。原來,歷史的發展趨勢雖屬必然,卻充滿了巧合與無奈……
顧頡剛(1893—1980),中國現代學術大師,古史辨學派創始人,中國現代民俗學、歷史地理學奠基人。先后在廈門、中山、燕京、北大等多所大學任教授,曾創辦朴社、民俗學會、禹貢學會等,主編《燕京學報》《禹貢半月刊》等。1954年后歷任中國(社會)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他是錢穆的伯樂,譚其驤、童書業、楊向奎、侯仁之、白壽彝、唐德剛、胡厚宣、王鍾翰、徐文珊、張維華、馮家升、朱士嘉、鄭德坤、王樹民、胡道靜、程應鏐、劉起釪、方詩銘、黃永年等史學名家共同的老師。
他是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屆人文組院士還有胡適、馮友蘭、金岳霖、傅斯年、陳寅恪、陳垣、梁思成、郭沫若等27人。
1954年,毛澤東提議點校《資治通鑒》,欽點他參加「標點《通鑒》小組」,他是總校對。
1971年,經周恩來提議、毛澤東批准,他受命主持校點「二十四史」工作。
2015年4月8日,李克強總理為他的「古史層累說」做新解:「顧頡剛提出了一個『古史層累說』,其實正面理解應當說,每代人都有積累、有發展、有豐富。如果后人累積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利於當代社會、有利於中華民族未來發展,那我們何樂而不接受呢?」
他出身江南第一讀書人家,是一位著名藏書家,藏書共計46000余冊,其中線裝書約600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