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煙衰草,古木遙岑,豐碑特立,四無行跡,觀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結構為基礎的建築形態造就了中國古代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廢墟」觀念,極少表現廢棄人造建築的繪畫傳統以獨特的方式傳達時間的流逝。傳統中國對「往昔」的視覺感受和審美在歷史的進程中與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誕生了一種全新的現代中國視覺文化;而抗日戰爭結束以后,當中華民族走出了那個滿目瘡痍的時代,那些昏暗而危險的廢墟應該何去何從?
《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在全球語境中思考中國的美術和視覺文化,分析了一系列豐富的傳統和當代視覺材料,包括繪畫、碑拓、建築、攝影、電影、印刷品,以及裝置與行為藝術,講述屬於中國的 「廢墟的故事」。
巫鴻(Wu Hung)著名美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兼任該校斯瑪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08年成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並獲美國美術家聯合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獎,成為首位獲得這兩項榮譽的大陸赴美學者。
其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的多項研究,古代美術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198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1995)、《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1996)、《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2010)、《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2012)等。
肖鐵(譯者),作家。200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2004年又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生院東亞文化系。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居美國,執教於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
著有長篇小說《轉校生》、《飛行的殺手》,小說、散文集《紅房子》《堅硬的早春》等。作品曾獲冰心圖書獎、北京大學創新獎等。小說《井》譯介至國外。小說散文集《成長的感覺》《樹的回憶》,散文《登龍骨山》《壺口的瀑布》,短篇小說《標本》《紅房子》《堅硬的早春》等。近期翻譯有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說集《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