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創始於玄奘,堪稱佛教哲學之極致,亦是中印思想交流之碩果。徐梵澄先生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精神哲學家、翻譯家和印度學專家,被譽為“現代玄奘”,“只留下背影的一代大師”。1945年抗戰勝利后,他加入中印文化交流計劃,赴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任教;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任華文部主任。1960年代是徐先生對於中國傳統學術菁華的宣揚期,以英文著出《唯識菁華》,意在向西方讀者介紹唯識學,並於1990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后收入《徐梵澄文集》卷三,2006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今經青年學者梁珏博士首次譯成中文,以先中后英的編排形式面向國內讀者推出對照單行本。在書中,徐先生以批判哲學探究了唯識論的起源、發展及佛教衰落之主線,並以問答方式解疑,力圖沙中淘金,剝去千年層累之糟粕,揭示唯識學之菁華。
此外,徐先生在1960年代曾將僧肇所著《肇論》譯成英文並作序言,198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后收入《徐梵澄文集》卷三。本書將其中文原文及徐先生的英譯文及所作序言(由李文彬先生譯成中文)一併附后,方便讀者對照閱讀。
徐梵澄(1909.10.26—2000.3.6),原名徐琥,字季海,又名徐詩荃,湖南長沙人。著名精神哲學家、翻譯家和印度學專家,詩人、書畫家、藝術鑒賞家和評論家,被譽為“現代玄奘”,“中國新興版畫第一人”。1927年入武漢中山大學歷史系,1928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西洋文學系,同年與魯迅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1929—1932年赴德修藝術史專業,分別就讀於柏林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回國后寄寓上海,撰寫雜文和短篇小說,並受魯迅之囑有規模地翻譯尼采著作。1940年底入中央圖書館,並授課于中央大學。1945年抗戰勝利,加入中印文化交流計劃,赴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任教。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任華文部主任。1978年底回國,次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員,直至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