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先生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精神哲學家、翻譯家和印度學專家,被譽為“現代玄奘”,“只留下背影的一代大師”。1945年抗戰勝利后,他加入中印文化交流計劃,赴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任教;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任華文部主任。1960年代是徐先生對於中國傳統學術菁華的宣揚期,《小學菁華》為其于1963年編輯而成的一部漢英字典,後於1976年晚出版于南印度;2006年以《徐梵澄文集》卷二在中文世界出版;今經漢譯,以中英對照單行本出版。徐先生力圖融會古典—現代語言學習法,彰顯漢語之特殊價值與兼容並收,像初學和熱愛漢語言文字的讀者提供閱讀、臨摹、思索乃至初窺書法的門徑,夯實理解古籍的基礎工具。
此書序后,是漢語史的一個簡略概說;正文部分,追溯六百余漢字本源,在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等分類之下,根據每個漢字所屬的偏旁、部首,給出其原形和拼音,字形三體並列:印刷楷體、小篆、楷書;在對應之英文名詞及其漢譯下,又給出同一字之篆體的不同寫法;其下是英文註解及其漢譯;書末為現代(文字改革之前)的語音符號系統,亦給出一些書寫方法的規範示例,讀者可依此作字帖加以臨摹;“索引”經編者重新編製,以便利讀者查閱。
徐梵澄(1909.10.26—2000.3.6),原名徐琥,字季海,又名徐詩荃,湖南長沙人。著名精神哲學家、翻譯家和印度學專家,詩人、書畫家、藝術鑒賞家和評論家,被譽為“現代玄奘”,“中國新興版畫第一人”。1927年入武漢中山大學歷史系,1928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西洋文學系,同年與魯迅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1929—1932年赴德修藝術史專業,分別就讀於柏林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回國后寄寓上海,撰寫雜文和短篇小說,並受魯迅之囑有規模地翻譯尼采著作。1940年底入中央圖書館,並授課于中央大學。1945年抗戰勝利,加入中印文化交流計劃,赴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任教。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任華文部主任。1978年底回國,次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員,直至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