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儒學是以孔子為宗師的先秦儒學團體創立的思想體系。孔子學說深深紮根于中國上古三代及春秋時期的社會中,是此前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在形成之初,孔子學說就為其在魯國的短暫為政實踐所證明。孔子去世后,孔子學說在戰國社會得到廣泛的傳播、弘揚和踐履,成為社會的「顯學」。原始儒學來源於先秦社會,服務於先秦社會,同時受到先秦社會的反作用,二者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係。
作者:魏衍華,山東菏澤人,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國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在站博士后,主要從事於孔子與中國文化、傳統史學的研究。在《史學史研究》《現代哲學》《理論學刊》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已出版《孟子與<孟子>》《悌德詮解》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