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前半部首先考察了纏足在現代的、全球化的世界裡,逐漸失去文化光環的過程。在面臨“天足”概念和“放足”運動衝擊的過渡時代(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裡,高彥頤指出,“纏足”解組為三種層次的時間性:具有文化榮耀或正當性的纏足、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纏足,以及個體體現的纏足。這種解組使得反纏足論述的進步史觀與所謂的“纏足的終結”之間,出現了某種“時間差”。人們不會在一夕之間從舊式生活翻轉到新式生活。
即使纏足已然喪失其文化光環,不少小腳母親還是固著于傳統思維,繼續為女兒纏腳,固執地相信小腳才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換言之,過渡時代呈現出來的特色,是一種“在時間、感情和時尚之間徘徊、遊移和擺蕩的動態”(第7頁)。纏足的終結並不是一個“從纏到解’’的直線進程;相反的,纏足既是一種普遍而且複雜多樣的現象,其消逝必然歷經漫長而反復的過程,也必然糾纏在上述三種時間性的錯亂步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