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選擇成為自己的孤島?不再用紙幣交換商品,不再親自去市場購物,不再與人近距離交談,在隔離中逐漸適應居家辦公、在線教育……我們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離,保持一種無接觸的生活。這是“社恐”的福音,還是孤獨的當代癥狀?
本書試圖告訴我們,孤獨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發生的,它不窺視人心,不要求個人的自省,而是從生理學、歷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視角”,為現代人普遍的孤獨感做出診斷。人在生理上渴望與他人接觸,撫摸、擁抱、握手……但我們的世界始終存在暴力的威脅,保護人不受傷害的制度和社會共識又姍姍來遲;城市在發展中不斷壓縮着個體的邊界,作為資源的身體在市場上被化地利用,這一切都將我們推向了親密關係的反面。當發達的社交媒體在人與人之間樹起頑固的技術屏障,脆弱的現代人似乎找到了免於傷害的方式,長此以往,我們將迎來什麼樣的未來?是能夠無所畏懼地相互關心、心甘情願地彼此親近,還是充滿猜疑地自我封閉,保持缺乏親密感的無接觸式生活?
[德]伊麗莎白·馮·塔登(Elisabeth von Thadden),德國著名記者、作家,曾在巴黎和柏林修讀文學研究,現任德國知名媒體《時代周報》的政治版編輯。
譯:顧牧,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德文學交流與文學作品譯介,已出版《德國人寫的中國文學史》《無欲的悲歌》《弗洛伊德傳》等譯著二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