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哲人羅素一樣活着吧,永遠渴望真愛、追求智慧、熱愛同類羅素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畢生致力於哲學的普及,被譽為“世紀先知”;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1950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20世紀西方影響力最大的社會活動家之一,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還曾來到中國講學,對近代中國的文化啟蒙與社會改革影響深遠。
羅素以98歲高齡辭世,他在《我為何而活》中完整回顧了自己的百歲人生。“有三種感情,單純而熱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他的敘述即圍繞着支撐他生命之舟的三種動力而徐徐展開。羅素的一生是理性與激情的完美融合:取得顯赫的地位,攀上智識的巔峰,擁有情感的至樂,也經歷牢獄之災,最終可謂度過了幸福的一生。
閱讀《我為何而活:羅素自傳》,我們得以走進這位偉大思想家的內心世界,感受他追求真理和正義的堅定信念,同時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價值取向。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第三代羅素伯爵,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畢生致力於哲學的普及,被譽為“世紀先知”。他也是20世紀西方影響力最大的社會活動家之一,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代表作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幸福之路》《婚姻與道德》等。
1950年,羅素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在各種重要作品中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1920年羅素曾來到中國進行為期一年的講學,與梁啟超、胡適、蔡元培、徐志摩、金岳霖等都有交往,對中國學術界有相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