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必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細讀他的中短篇小說,會發現這對他本人和世界都有重大影響,本選集收錄的三篇即是其中經典。
《白夜》(1848)是作家早期(流放之前)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男主角是一個自認被所有人拋棄的孤獨年輕人--“夢想者”,他沒有朋友,只好跟城市裡的房屋說話,在彼得堡夏季的白夜時分,他在河堤邊邂逅了一位年輕女孩,並好運地幫她解危,相識后兩人談得愉快,在堤岸共處了四個夜晚,讓他孤單的心重新燃起夢想中的幸福希望,然而,在這個看似純真的愛情際遇中,現實的命運卻不如夢想順遂……最終,這令人難忘的四個白夜,是否在夢想者心中留下永恆的美好感受?他是否在浪漫夢想與殘酷現實的衝突之間找到出路?--作者把這個問題留給了讀者。
《小英雄》(1849)也是發生在夏日的一個夢想與現實交戰的愛情故事,是十一歲少年暗戀已婚婦女既苦澀又甜美的回憶(有那麼一點《白夜》的前傳味道!)。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流放前被關押在獄中所寫的唯一完整作品,因此它就有了無比的意義,令人好奇,當時的政治犯陀思妥耶夫斯基想透過這個童年回憶告訴讀者或自己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曾這麼說:“您讀一讀吧,難道那故事里有看到憤恨痛苦嗎?是我作了安詳又美好的夢。”
《小英雄》(1877)的主角“可笑的人”同樣是一個孤獨的夢想者,自以為只有他認識真理:世界存不存在都無所謂,人存不存在也都無所謂,社會上種種問題也無所謂,因此問題就會不見了。某夜他要去忙一件呼應他探得真理的大事──自殺,在街上遇到一個小女孩求救,他認為自己將死,一切都無所謂,而不出手相救……回到住處后他恍惚之中夢見自己開槍自殺,隨後經歷了一趟死而復生的外層空間驚悚之旅,醒來后他徹悟了一番,發現原來一切問題的根源在自己,這時候他似乎看出人類的困境,也彷佛找到了出路。
這三篇與《地下室手記》可以連成一個縱剖面,譜出“夢想者”這個典型人物的形象演化,印證作家筆下長篇小說主角的心路歷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描繪孤獨心靈的大師,是刻畫夢想幻象的巨匠,他將心靈空虛、生活疏離這些非常現代性的問題,拋給現在每一位苦於“現代病”的讀者。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小說家,探索人類靈魂奧秘的作家。著作影響世界文壇,並啟發尼采、愛因斯坦,以及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哲學思潮、朋克搖滾樂等多個領域。
譯者:丘光,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東語系俄文組,獲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語言系文學碩士學位。創辦致力於推廣俄語文學的出版品牌“櫻桃園文化”,身兼譯者、編輯、社長多重身份,三十余年專精於俄語文學譯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