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市場越發繁榮,裝幀越發精緻,書店越發引人駐足,作家也從未像現在這樣紅遍全球,但真正的文學卻近乎絕跡。杜布拉夫卡假借一個被英美文學市場冷落的東歐人之口,一一吐槽當今文學世界的諸多亂象:隔三差五就會橫空出世的文學新星;被反反覆復“重新定義”的文學;各顯神通的身份政治書寫;本末倒置的版權運營模式;宛如超市與咖啡館結合體的書店;本質上與圖書無關的書展;做派與作家無二的網紅編輯;認為伊萬娜·特朗普比布羅茨基更能“對祖國的政治形勢做出鞭辟入裡的分析”的媒體書評……文學失去了它的准入機制與評判標準,任何明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宣傳他們的新書,任何一種負面評價都能被狡黠的市場拿來營利。
然而,最詭異的一點還是:在這個無比“民主”的全球化大市場上,其文化“商品”及創作要求,卻總能讓人想起我們的老朋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Dubravka Ugrei,1949—2023),克羅地亞裔荷蘭籍作家,出生於前南斯拉夫,在薩格勒布大學就讀期間,主修俄語文學及比較文學,並開始文學創作,畢業后留校從事文學理論研究工作,于198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1年,南斯拉夫內戰爆發,杜布拉夫卡因公開反對戰爭及民族主義,遭到國內輿論的猛烈攻擊,于1993年被迫離開克羅地亞。此後,杜布拉夫卡先後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1996年定居荷蘭阿姆斯特丹,從事小說創作、文化評論、翻譯、文學研究及編輯出版等工作,致力於推動母語的開放性,維護文化的連續性。著有《渡過意識之流》《謊言文化》《無條件投降博物館》《多謝不閱》《疼痛部》《芭芭雅嘎下了一個蛋》《狐狸》等作品,已被翻譯為三十多種語言,獲南斯拉夫NIN獎、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獲國際布克獎提名,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短名單。杜布拉夫卡堅持用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寫作,但拒絕承認自己是克羅地亞作家,她將自己定義為“跨國界”或“后-國家”的寫作者,並於2017年參與簽署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黑及黑山知識分子及公眾人物聯合發起的《共同語言宣言》。
何靜芝,自由譯者,譯作有《暗笑》《鯨魚之歌》《你走以後》《記憶小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