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此心安處是吾鄉:季羨林歸國日記1946—1947》、《中流自在心:季羨林談修身養性》、《此情可待成追憶:季羨林的清華緣與北大情》、《風物長宜放眼量:季羨林談傳統文化》、《當時只道是尋常:跟季羨林品百味人生》、《一花一世界:跟季羨林品味生活禪》、《此時•此地•此心》共7冊。《此心安處是吾鄉:季羨林歸國日記1946-1947+中流自在心:季羨林談修身養性+此情可待成追憶:季羨林的清華緣與北大情等(套裝共7冊)》是季羨林自德國回到祖國、受聘為北大教授並在北大組建東語系這一時期生活、工作、社會交往的原始材料。
先生生前發表的一些懷念性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人與事,比如與陳寅恪、胡適、湯用彤、梁實秋、鄧廣銘、臧克家、李長之等人的交往,在這本日記中都可得到印證。
雖然只是短短一年多時間的日記,但從中可以看出季羨林的很多方面,比如個性率真、節儉、勤學苦讀、尊師重道、待人真誠、作息規律,等等。從中可以看出一個真實、鮮活、朴厚的季羨林。
季羨林(1911.8—2009.7),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語畝學家,文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精通十二種語言,是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