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的文章我劃分為四組,每一組各冠以一個題目,都是一些非理論性的哲學反思。經修訂再版,調動了章節的次序,改為︰(一)存在的陌生感,(二)自我的樣相,(三)自我的哀隱,(四)虛無的邊緣。全書主題環繞著自我和死亡問題,其中“自我的樣相”與“虛無的邊緣”兩組的部分內容,曾于香港《信報》副刊“繁星哲語”欄刊登,特此感謝((信報》讓出版權,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本書初版由香港洪葉書店刊行,修訂版則改由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印行,責任編輯羅國洪先生提供了寶貴的意見,並為校對付出了很大的心力,特此致謝。另外更感謝一些同學,他們細心閱讀過初版後,指出書中存在著許多錯謬及重復的地方,影響了書的結構。他們主動協助,做了不少校對、補訂的工作。在修訂版中,刪除了重復的地方,但內容卻增加了。人就是這樣,思緒不斷蔓延,又不斷抹去重來,想法也不斷改變。
(一)存在的陌生感
存在的陌生感是從熟悉中驀然退下,與存在打個照面,赫然面對我竟然存在著、世界竟然存在著這一事實,我已存活于世界之中這一事實。
幼時的同伴,小學的同學,中學的同學,大學的同學,乃至不同處境中認識的朋友,許多年不再相見,曾經相熟的容貌,竟然不再重現,或者終此一生亦不再相見,他們現下正如何生活?偶然在街上踫見舊朋友,交談了幾句,大家原來都不同了,既想談下去卻又有點尷尬,那種距離感好像逼使大家快些告別。為何過去的友情不能重現?
每次聆听病者抱怨體力漸差,呼吸不順暢,生不如死……內心有一種不忍之感。安慰的話語無法改變他們的悲觀想法,由此而體會中國哲學所說的命是內在的限制感。我的遭遇何以如此?生命何以無奈?沒有答案,只知道這是存在的事實。
存在主義提出世界的荒謬感,由荒謬之觫動,烘顯出存在的陌生感。
(二)自我的樣相
人的問題有不同層次︰生活的解決、知識的好奇、美感觀賞、人倫交往、生命的解決。
生活的解決是現實問題,它有嚴肅性,亦有哀憐相。追尋知識是心靈好奇的升華,引發尋求真理的興致。美感觀賞是移情投入,世界呈現為美,我們觀賞一切,感受歡愉、激動,乃至感傷。人倫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性相,人總是與他人共在。這種共在的結構使人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社會關系。
哲學真正關心的是生命的解決。生命的解決是經歷過現實生活磨煉、涉獵知識的豐富性之後,內心仍有所不安,因不安而再次求問,追尋生命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