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禮學復興,成為18世紀以後儒學思想的主軸。
本書討論18世紀的禮學思想,一方面關注清儒禮學思想與宋明天理觀念下禮思想之間的差異,包括原則面與製度面,以觀察18世紀禮學思想在前近代史脈絡裡所可能出現之突破。一方面更注目18世紀知識界對宗法秩序和宗法理念所提出的質疑,這些質疑留下極大的開放空間,令響應成為舊知識轉型與新知識援引的多向可能。
清代禮學復興,對儒學思想而言,不只是理學轉型,更是禮學轉型。禮學成為十八世紀以降儒學思想的主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儒學思想的另一種型態:經驗界的秩序。這種直指經驗世界之秩序安排的思想,因其兼具理念與形式,故在展開時,與理學產生必然之歧異。禮與理對話,成為儒學思想的另類交鋒。此一儒學型態的開拓,不僅能解答學界極為關切的“禮教議題”,更能呈現禮經、禮制和禮俗三度空間在歷史時間脈絡裡交互影響的複雜互動,從而為儒學思想史展開人倫日用經驗面向的另一章。
作者簡介:
張壽安,河南省嵩縣人。1951年生於台灣省。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中文研究所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1986)。曾任香港浸會大學講師、美國Seton Hall大學助教授,現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明清學術思想史、禮學思想史。著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龔定庵學術思想研究》,及《清中葉徽州義理學之發展:從戴震、程瑤田到凌廷堪》、《十七世紀中國儒學思想與大眾文化間的衝突:以喪葬禮俗為例的探討》、《禮教與情慾:近代早期中國社會文化的內在衝突》及《清代揚州學派研究之前瞻》等論文二十餘篇。1996年並以《以禮代理》一書榮獲第一屆“中研院”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
目錄
北大版序言
自序
緒論
第一章明清禮學轉型與清代禮學之特色
第一節明清禮學轉型
第二節從私家儀注的“家禮學”到以經典為法式的“儀禮學”
第三節儀禮學的興起與特色
第四節清儒禮學的兩種性格:考禮、議禮
小結
第二章“親親尊尊”二係並列的情理結構
第一節“親尊並列”的情理結構
第二節親尊衝突與宋明君權獨尊
第三節清儒的“尊尊”與“尊君”之辯
第四節親尊持衡與失衡之後
小結
第三章“為人後”:清儒論“君統”之獨立
第一節“繼嗣”觀念下的明代大禮儀
第二節德奇齡論“傳位法”
第三節乾嘉學者論“為人後”的特殊身份與意義
第四節晚清學者論“統嗣二分”與“君臣倫非父子倫”
第五節光緒宣統入繼與“君統獨立”之爭
小結
第四章“嫂叔無服?嫂叔有服?”— —“男女有別”觀念的鬆動
第一節文獻資料與歷代律令
第二節萬斯同與“有服”“無服”爭議之起
第三節從考證古製到辨析禮意
第四節達情遂欲與服制改革
小結
第五章“成婦?成妻?”:清儒論婚姻之成立
第一節婚禮議題之起
第二節毛奇齡論“成婦重於成妻”
第三節乾嘉學者論“成妻重於成婦”
第四節“貞”觀念與成妻意重之結合
小結
結論
徵引書目
北大版序言
自序
緒論
第一章明清禮學轉型與清代禮學之特色
第一節明清禮學轉型
第二節從私家儀注的“家禮學”到以經典為法式的“儀禮學”
第三節儀禮學的興起與特色
第四節清儒禮學的兩種性格:考禮、議禮
小結
第二章“親親尊尊”二係並列的情理結構
第一節“親尊並列”的情理結構
第二節親尊衝突與宋明君權獨尊
第三節清儒的“尊尊”與“尊君”之辯
第四節親尊持衡與失衡之後
小結
第三章“為人後”:清儒論“君統”之獨立
第一節“繼嗣”觀念下的明代大禮儀
第二節德奇齡論“傳位法”
第三節乾嘉學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