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地之子(簡體書)的圖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地之子”,1930年代李廣田以之作為詩題;前于他,1920年代,臺靜農已以此題名他的小說集。“地之子”應屬五四新文學作者創造的表達式。中國現代史上的知識分子,往往自覺其有承繼自“土地”的精神血脈,“大地之歌”更是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習慣性吟唱。亦如古代詩人托言田父野老,新詩人在讓他們的農民人物傾訴大地之愛時,往往忘記了那份愛原是他們本人的。赫爾曼。黑塞在他著名的小說《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中稱藝術家、詩人為“母性的人”,此種人以大地為故鄉,酣眠于母親的懷抱,是由于他們富于愛和感受能力。協和廣場“對出租汽車司機說來不是審美對象,田野對農夫也不是審美對象”①,這卻又不只受制于愛和感受能力,更因為賴土地為生的農夫不可能對田野持“非功利”的審美態度。因而不無諷刺意味的是,近代知識分子由于擺脫了與“田野”的基本生存聯系,脫出了農夫式的與自然的原始統一,才便于自命為地之子。朱曉平在他的小說里說,知識分子向天,農民向地。或許只有“向天”者才擁有一塊與農民的土地不同的“大地”,賴有超越基本生存關系的對大地的凝視,也才會有知識分子的鄉村感知和鄉村文化思考。 在中國這個泱泱農業大國中,廣大知識分子與鄉村,農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對鄉土,大地有著深廣的文化感情。本書通過對大量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分析、研究,探尋知識分子對土地,農民的文化感情及精神聯系,揭示了作家與鄉村、農民之間的文化關系及其文學表達方式。對"知青文學"設有專章介紹、論述,也是此書的一個亮點。
趙園,原籍河南尉氏,1945年出生于蘭州。196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8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艱難的選擇》、《論小說十家》、《北京:城與人》、《地之子》、《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易堂尋蹤——關于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及散文、隨筆集《獨語》、《窗下》、《紅之羽》等。
《文學史研究叢書》總序
自序
第一章 大地·鄉土·荒原
第一節 大·地
第二節 鄉 土
第三節 荒原
第二章 農民與農民文化
第一節 農民
第二節 土地意識與性文化
第三節 在群集中,死亡之際
第三章 “大地”的顏色
第一節 模式及其變易
第二節 色彩斑駁——讀作品札記
第三節 方言趣味及其他
第四節 南北東西
第四章 知青作者與知青文學
第一節 知青一代·知青文學
第二節 懷念與回歸——“知青文學”主題之一
第三節 知青歷史反思——“知青文學”主題之二
第四節 評價難題——“知青文學”主題之三
第五節 知青作者
附錄 知青作者的作品及其電影詮釋
初版后記
再版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