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龍所著的《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以北宋前期對遼作戰為研究對象,從戰略思維與文化、戰役法、戰術傳統等層次分析宋遼戰爭中的成敗關鍵。《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系統借鑒當代軍事戰略理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機地結合原始史料進行分析,不僅厘清了宋初軍事史中若干疑點,而且跳出了傳統史學敘述中以“強幹弱枝 ”“重文輕武”或“先南後北”等粗略解釋北宋對遼戰爭屢屢受挫的窠臼。 提出,宋初對遼戰爭在不同時期體現出急速攻取、彈性防禦、弭兵休戰等不同取向和特徵,其間也曾摻雜著和平外交解決的努力和可能性。而這些特點的出現又是從不同層面上受到戰略思維、五代軍事傳統遺留、文人政治等因素影響的結果。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曾瑞龍所著的《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以北宋前期對遼作戰為研究對象,從戰略思維與文化、戰役法、戰術傳統等層次分析宋遼戰爭中的成敗關鍵。系統借鑒當代軍事戰略理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機地結合原始史料進行分析,不僅厘清了宋初軍事史中若干疑點,而且跳出了傳統史學敘述中以"強幹弱枝""重文輕武"或"先南後北"等粗略解釋北宋對遼戰爭屢屢受挫的窠臼。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曾瑞龍所著的《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以北宋前期對遼作戰為研究對象,從戰略思維與文化、戰役法、戰術傳統等層次分析宋遼戰爭中的成敗關鍵。系統借鑒當代軍事戰略理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機地結合原始史料進行分析,不僅厘清了宋初軍事史中若干疑點,而且跳出了傳統史學敘述中以"強幹弱枝""重文輕武"或"先南後北"等粗略解釋北宋對遼戰爭屢屢受挫的窠臼。
目錄
序言(陶晉生)
緒論
課題的意義與基本視角
戰爭史的觀點與方法
概念與分析架構
個案討論範疇、斷限與研究回顧
本書主要論點
第一章 北宋軍事失敗的宏觀解釋:研究概況述評
北宋的大戰略:以開國政策為中心的理解模式檢洲
邊疆民族與中原的戰爭:戰略立體分析的必要性
結論
第二章 從強權政治到摸索規範:遼朝南疆大戰略的轉變
遼朝與中原衝突的強權政治背景
經略中原
對立中摸索規範:雄州和議(974)
結論
第三章 以北漢問題為核心的宋遼軍事衝突
戰爭爆發的模式:理論框架
衝突的升級與克制:第一個週期(960—967)
第二個週期(968—974)
北漢滅亡與宋遼戰爭的爆發
結論
第四章 內政導向與野戰取向:北宋初年戰略文化的落差(960—986)
戰略文化:理論框架與解釋功能
對暴力的制約:北宋初年內政主導的大戰略
戰略文化的落差:五代宋初軍隊的野戰取向
戰略協調的可能性
結論
第五章 僵化軍事信念指導下的高梁河戰役(979)
“促師奪燕”:五代戰略文化的餘緒
士氣問題
會戰的發生
戰術失誤
宋軍的敗退
第六章 彈性戰略防禦的構建與滿城會戰(979)
何謂彈性防禦?
宋初彈性戰略防禦的構建
個案研究:滿城會戰
瓦橋關之戰
結論
第七章 戰略脫節:宋太宗第二次經略幽燕(986)
大戰略取向
戰略形勢
作戰計劃
結論
第八章 向戰略防禦的過渡:陳家谷與君子館戰役(986—987)
轉入戰略防禦的宋軍
陳家谷戰役
君子館戰役:戰略角度分析
君子館戰役:戰役及戰術分析
瘡痍之卒
結論
結論
軍事災難如何形成?
另類取向的可能性與戰略文化的制約
前車之鑒:北宋986年以後戰略轉變的軌跡
徵引書目
後記
跋(羅球慶)
地圖
圖一 969年年末宋太祖圍攻北漢及擊敗遼兵要圖
圖二 979年宋太宗滅北漢要圖
圖三 宋遼高梁河之戰示意圖
圖四 宋遼滿城會戰示意圖
圖五 曹彬攻取涿州及師潰岐溝關略圖
圖六 986年潘美攻略山後要圖
圖七 陳家穀戰役要圖
圖八 君子館戰役要圖
序言(陶晉生)
緒論
課題的意義與基本視角
戰爭史的觀點與方法
概念與分析架構
個案討論範疇、斷限與研究回顧
本書主要論點
第一章 北宋軍事失敗的宏觀解釋:研究概況述評
北宋的大戰略:以開國政策為中心的理解模式檢洲
邊疆民族與中原的戰爭:戰略立體分析的必要性
結論
第二章 從強權政治到摸索規範:遼朝南疆大戰略的轉變
遼朝與中原衝突的強權政治背景
經略中原
對立中摸索規範:雄州和議(974)
結論
第三章 以北漢問題為核心的宋遼軍事衝突
戰爭爆發的模式:理論框架
衝突的升級與克制:第一個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