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文學理論以形式主義為主流,從1910年代到1980年代,形式主義在文學理論領域雄霸了大半個世紀。
俄國形式主義將語言形式的「陌生化」奉為文學之為文學的標准,將「文學性」歸結為不斷延續的語言形式創新問題,在當時為文學本質的本體論研究打開了新的思路,此后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文論、現象學文論、接受美學、解構主義文論等沿着這一理路激盪而成百年文學理論的形式主義大潮。然而隨着1980年代后現代主義的興起,文化研究日漸擠占了文學研究的地盤,文學理論發生了從形式主義走向歷史主義的轉向,其表征就是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生態主義、審美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等新潮理論的風靡一時。
90年代以后,這些新潮理論又導致了國內文學理論的觀念、方法、路徑、模式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呈現出與舊時迥然不同的格局,帶來了諸多前所未有的問題,但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姚文放所著的《從形式主義到歷史主義--晚近文學理論向外轉的深層機理探究(精)》致力於對晚近文學理論從形式主義走向歷史主義的路徑進行勾勒,對於這一「向外轉」趨勢的深層機理作出深入、全面的探究,旨在為目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文學理論的發展,為建構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文學理論體系提供必要的學術參照,進而助推我國文學理論新的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