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出現在圖像中時,人臉總是成為圖像的中心。而與此同時,臉卻仍以其特有的鮮活和生動,與一切將其固化為圖像的嘗試相對抗。在這部前所未有的《臉的歷史》中,作者漢斯·貝爾廷探討了臉和圖像之間的這種張力。《臉的歷史》從石器時代最初的面具開始,以現代大眾傳媒制造的臉為終點。漢斯·貝爾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與演員的臉部表情、歐洲肖像繪畫、攝影、電影、當代藝術中,發現了種種企圖征服臉的嘗試。而由於臉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種鮮活的存在,這些嘗試無一不以失敗告終。生命不斷地進入圖像,最終卻與一切再現規范和闡釋標准相對抗。甚至近代歐洲的肖像繪畫所生產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電影雖然以無可比擬的私密性對人臉進行了展現,但這種將人類一次真正付諸畫面的訴求也宣告失敗。
漢斯·貝爾廷,1935年出生於德國,曾在美因茲大學和羅馬大學修習藝術歷史、考古學和歷史。1959年取得藝術史博士學位。1970—1980年為海德堡大學的藝術史教授;1980年為慕尼黑大學的藝術史教授;1989—1990年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邁耶·夏皮羅客座教授;1996年為漢堡大學的藝術史副教授。2000年,他與24位來自藝術史、文學批評、哲學、神經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博士創立了跨學科的人類學和圖像研究項目「圖像媒體機構」。2002—2003年,他被任命為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歐洲主席。其代表著作有《圖畫與迷信》《藝術史的終結》《真實的圖畫》《佛羅倫薩與巴格達》《世界的鏡子》《藝術史導論》《現代主義之后的藝術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