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石濤說:“與其嘔血十鬥,不如齧雪一團。”[1]這話可以說是這位獨創派大師一生繪畫實踐的總結。嘔血十鬥,是技巧上的追求;齧雪一團,是精神上的超升。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反復琢磨,以期達到技巧的完足。技巧當然是作畫的基礎,但一個有創造的畫家不能僅停留在技巧的追求上,而應超越巧,由技而進於道。因為中國畫強調的是“心印”,繪畫的空間形態是心靈的顯現。繪畫不光靠“學”,還要靠“養”。導致繪畫成功的關鍵因素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是獨特的精神境界。所以,養得一片寬快悅適的心靈,就像石濤所說的吞下一團潔白的雪,以冰雪的心靈—毫無塵染的高曠澄明之心—去作畫,才能自創佳構。
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靈的境界,一朵水仙也映照出畫家的魂靈。中國畫發展到中唐以後,越來越強調,形式本身只是一個引子,一個導入到它內在豐富意味世界的引子。宋元以來文人畫家論山水畫,多不是把它當作外在的觀賞風景,正像清初畫家惲南田所說的,倪雲林蕭疏小筆,一木一石有千岩萬壑之妙,而“以一木一石求雲林,幾失雲林矣”。而花鳥畫家也多強調與花卉、家禽、野鳥之類的外在風物無關,如果研究八大山人,僅停留在他畫的是鵪鶉還是鷓鴣這樣的分辨上,永遠不可能瞭解八大山人。在一定程度上真可以說,宋元以來的中國繪畫的意象世界是花非花,鳥非鳥,山非山,水非水。其追求在形式之外,如九方皋相馬,在“ 驪黃牝牡之外”。
緣此,這本有關中國傳統繪畫的小書,不是對中國畫的專門性研究著作,也不是有關傳統繪畫的鑒賞,而是想透過中國畫的外在形式,走到繪畫的背後,去揣摩那裡所深藏的畫家心靈的隱微,那些曾經感動過畫家的幽深生命體驗,發現中國畫家的內在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