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001
上篇 藝術教育
一 人文學科詮釋中的藝術教育(代緒論) 史密斯 文/王柯平 譯 / 003
1 藝術美(excellence in art) / 005
2 審美靈視(aesthetic vision) / 007
3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 010
4 文化的多樣選擇(cultural alternatives) / 011
5 結語 / 013
二 會通式藝術教育概觀 / 015
1 稱謂與起源 / 015
2 邏輯依據 / 019
3 互補性學科群 / 021
4 學科建構及其基本特徵 / 024
三 百年流變與會通模式 / 029
1 濫觴時期的功利主義觀念 / 030
2 發展時期的多重目的 / 033
3 成熟階段與綜合模式的勃興 / 038
4 會通式藝術教育的形成與推廣 / 042
四 意義與策略 / 046
1 《走向文明》的現實語境 / 047
2 藝術教育的深層意義 / 056
3 學科群的會通方法 / 073
4 課程設置的原則構想 / 086
五 美學與藝術教育 / 098
1 美,藝術,藝術教育 / 098
2 美學對藝術教育的深化作用 / 102
3 藝術與審美物件 / 106
4. 藝術及其再現的世界 / 111
5 藝術家與藝術表現 / 118
6 藝術與觀眾 / 129
7 課堂裡的美學 / 134
8 審美感知及其發展階段 / 138
六 教學實踐中的案例分析 / 144
1 悲涼與苦悶的《尖叫》 / 144
2 “剩水殘山”的啟示 / 150
3 《艾達的靈魂來到世界》 / 155
4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 159
中篇 詩教開端
七 軸心時期與對話意識 / 167
1 三大精神輻射中心 / 167
2 隱含的獨斷論調 / 169
3 啟動歷史的對話意識 / 170
4 歷史的遺教 / 171
八 孔子與柏拉圖 / 175
1 孔子其人其事 / 175
2 孔子的基本思想宗旨 / 177
3 孔子談藝論美的立場 / 181
4 柏拉圖其人其事 / 184
5 柏拉圖思想的主要來源 / 187
6 柏拉圖的理論框架 / 190
7 柏拉圖的詩學理念 / 196
8 孔子與柏拉圖的目的性追求 / 199
九 “六藝”與“七科”教育 / 202
1 古代中國的“六藝”教育 / 202
2 孔門推行的“六經”教育 / 208
3 柏拉圖宣導的“七科”教育 / 215
十 詩教的致知功能 / 225
1 篇名中的鳥獸草木 / 226
2 詩歌中的鳥獸草木 / 227
3 《關雎》裡的品類與情摯之鳥 / 231
下篇 文藝美學
十一 王國維的美育效能說 / 237
1 時代的迫切需求 / 238
2 藝術即避難所 / 243
3 歷史性的反思 / 248
十二 活力因相說 / 251
1 中華美學精神要旨 / 251
2 活力因的三相組合 / 253
3 師天地的畫境文心 / 256
4 綿延中的因革創化 / 262
十三 赫德森的文學方法論 / 266
1 文學的一般問題 / 266
2 文學的本質與職責 / 268
3 文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 269
十四 杜卡斯的藝術哲學觀 / 272
1 藝術並非一項旨在創造美的活動 / 273
2 藝術即情感語言 / 275
3 審美觀照的基本特徵 / 276
4 審美心理的三種形態 / 277
5 美學的自由主義 / 280
十五 裡德的繪畫藝術論 / 285
1 藝術與美的關係 / 286
2 美感的基本特徵 / 288
3 藝術品的要素分析 / 290
4 藝術的價值與表現 / 296
十六 沃爾佩的理性詩學觀 / 299
1 詩歌的社會學本質 / 301
2 語義辯證法的要旨 / 304
3 詩歌的傾向性與可譯性 / 307
十七 沃爾海姆的開放話題 / 310
1 悖論與二難抉擇 / 310
2 分野與同一性 / 313
3 態度與歷史性 / 315
4 相對性與互補性 / 316
十八 反文化的烏托邦與後遺症 / 319
1 現代詩人的告誡與啟示 / 320
2 反文化與零點結構的夢想 / 322
3 性革命的誤區與護界之神 / 326
附錄 如何走出人生的困境?/ 330
1 基督教的人生思想 / 330
2 內在觀念論體系 / 331
3 自然主義體系 / 332
4 社會主義人生哲學 / 333
5 審美個體主義體系 / 335
6 走出人生困境的可能途徑 / 336
7 精神生活的內在問題 / 337
主要參考文獻 /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