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中歐長達千年,對德意志乃至歐洲歷史進程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然而伏爾泰諷刺它“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長久以來帝國成為政治軟弱和民族分裂的代名詞,但這種評價是否代表歷史的真相?神聖羅馬帝國究竟是什麼?它如何運行?它為何能延續這麼久?它又如何走向崩潰?
面對這樣複雜又迷人的研究對象,本書作者彼得·威爾遜嘗試超越民族國家視角,提供了獨樹一幟的觀察帝國的方式。他在更廣闊的歐洲史背景下,考察了帝國發展的重大階段,着重關注帝國從1495年開啟憲政改革到1806年解體的歷史,全面介紹了帝國的關鍵制度和發展趨勢,並剖析了民族主義與帝國認同之間的張力。
威爾遜並不把帝國視為一個失敗的君主國或是德意志民族國家尚不完善的先驅,而是從帝國自身角度出發,認為帝國是一種包含君主制、等級制、聯邦制因素的多層次體系。
彼得·威爾遜(Peter H.Wilson),英國知名歷史學家,皇家歷史學會會士,現任牛津大學萬靈學院戰爭史奇切利教授。主要研究中歐史、戰爭史,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史。著作已被譯為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等近10種語言,代表作有《神聖羅馬帝國,1495—1806》、《三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2011年獲軍事史學會傑出圖書獎)、《歐洲之心:神聖羅馬帝國史》等。
殷宏,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博士。對中世紀與近代早期歐洲史有所涉獵,譯有《塔中書》《神聖羅馬帝國,1495—1806》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