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口義》十二卷,北宋胡瑗撰。胡瑗講授易學之餘,欲作《傳》而未及。其弟子倪天隱據胡瑗所述整理為書,因非其師手著,故名曰《周易口義》,是以此書序首稱“先生曰”。《周易口義》是宋初重要的易學著作,朱熹說胡瑗之《易》分曉正當,《四庫全書總目》稱此書為宋時以義理說《易》之宗,都對該書價值及其在易學研究史上的地位給予以了充分肯定。胡瑗講解經義,主張義理,“不論互體”,“于象數掃除略盡”,着重解說卦爻辭的文意,注重性命道理的研究,這一方法對程頤《易傳》產生了較大影響。程頤認為讀《易》應先看王弼、胡瑗、王安石的著作,並在《易傳》中多次引用胡瑗學說。總而言之,《周易口義》是易學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宋代易學發展演變必不可少的重要典籍。這次整理,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白石山房本及《四庫全書薈要》本。
《洪範口義》一卷,北宋胡瑗講述,由其學生整理,故稱“口義”。胡瑗是宋代理學先驅,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以影響最大,世稱安定先生,程頤曾從其游。受范仲淹舉薦入太學,官至太學博士,范仲淹對當時教學方法改革,多取自胡瑗。據《宋史·藝文志》,胡瑗著述有十三種之多,惜乎流傳至今僅《洪範口義》等三種。《洪範口義》以闡述孔孟中庸、君主之道為要旨,體現了胡瑗的政治理念。是書久佚,今傳本為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本輯出,收入四庫全書,清嘉慶《墨海金壺》據四庫全書刊印,多有校改。此次整理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以《墨海金壺》本為校本。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是經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成立的實體性機構,以季羡林先生為首席總編纂,湯一介、龐朴、孫欽善、安平丘先生為總編纂,統籌《儒藏》工程的組織實施。中心聯合國內外50所高校及研究機構,近400位國內外學者參與,共同完成《儒藏》的編纂與研究。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世稱安定先生,北宋泰州如皋(今江蘇如皋)人。曾以經術教授吳中,景祐元年(1034)受范仲淹聘為蘇州府學教授。皇佑(1049-1054)、至和(1054-1056)間,胡瑗為國子直講。后遷太子中允,充天章閣侍講,仍居太學。嘉佑四年卒于杭州。《周易口義》校點者為陳京偉先生。
陳京偉,齊魯工業大學副教授,200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易學與中國哲學。《洪範口義》校點者曹書傑,為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主編、中國歷史文獻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已出版學術專著九部,發表論文七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