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身、千秋筆、兒女淚、英雄血……作者認為,戲,是詩、詞之後“最中國”的抒情方式,蘊含著中國人特有的認知、思維、記憶、表達和交流、互動的方式。本真意義上的中國戲,要從中國戲(以京劇、崑曲為代表)的可追尋處(可聽、可看處)講起,而非停留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中以文字鉤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戲劇理論範式,用戲曲自有的語彙去理解它的獨特之處;要突破藝術和娛樂的狹義層面,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廣闊空間,理解它何以成為中國人生命的組成部分。
為當代讀者講中國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和文化的普及,更是為了喚醒一種久遠的文化記憶,尋回我們失落已久的文化認同。
李楯,1947年生,法學家和社會學家,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少時學戲,接觸過姜妙香、梅蘭芳、俞振飛、侯玉山等有名京劇、崑曲演員;1962年入俞平伯先生創辦的北京崑曲研究社,2004—2017年任北京崑曲研習社副社長;至今仍登台演出;講戲,承襲齊如山、王元化、劉曾復諸先生的理路,又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