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中國現代文學史分為三個十年,即1917年—1927年、1928年—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為本書的三編。本書通過這三個十年,展現了這一通稱為“現代”段落中的“文學現代化”的進程,包括對傳統文學的歷史性變革與改造,對外來文學資源的改造和運用,文學語言與形式方面的變革,及其在“思想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方面發揮的特殊作用。全書論述各時期文學的思潮與運動,各文體的狀況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學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本書獲首屆“王瑤學術獎”,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點教材和“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考研指定參考書。在高校的覆蓋率及學界的引用率都居於同類書中最高。發行量超150萬冊。本次是繼1998年修訂時隔二十多年後的一次較大的修改,基本上保留了原書的體例框架,部分章節吸收了學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並適當調整了內容的寫法,改正了一些字句表達和史料錯漏。
其中有些章節改動較多,如“文學思潮與運動”(一)(二)、“新詩”(一)(三)、“散文”(二)、“戲劇”(三)、“郭沫若”、“茅盾”、“巴金”、“沈從文”、“趙樹理”,特別是“通俗文學”(一) (二)(三),有的章節幾乎是重寫。從整體上而言,更適合課堂教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