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 項符合

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 (電子書)

的圖書
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 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

作者:彭凯平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5-01
語言:簡體中文   規格:普通級
圖書選購
型式價格供應商所屬目錄
電子書
$ 828
博客來 博客來
說話/溝通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 (電子書)

內容簡介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習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從文化和心理學的雙重視角,分全球視野下的文化觀、跨文化溝通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跨文化溝通影響力與說服力以及跨文化溝通創新與實踐四個部分進行詳述,開篇導入跨文化溝通的界定、特點、應用場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繼而闡釋語言障礙、溝通風格障礙、認同感障礙和文化心理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解析跨文化過程中的影響、說服、對話、溝通、衝突等,最後延伸到如何推廣中國文化。

 

作者介紹

彭凱平教授,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國際積極心理聯合會(IPPA)以及國際積極教宵聯盟(IPEN)中國理事,並擔任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2009年至今)。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1997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終身教授和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專業主任。2008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連續兩年代表中國在“聯合國國際幸福日”紀念大會上作聯大報告。2015年當選山東衛視《中國好先生》節目“中國十大好先生”。2016年當選人民網“健康中國年度十大人物"。著作《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入選2017年"人民網健康中國十大圖書”。迄今已發表學術論文340多篇,國際引用率多年高居中國心理學家榜首。

 

目錄

序 Preface
第1部分 全球視野下的文化觀
第一章 什麼是跨文化溝通
第二章 人人都需要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第三章 文化,讓人成為人
第四章 文化差異的要素
第2部分 突破跨文化溝通障礙
第五章 分析和克服溝通的語言障礙
第六章 溝通風格的障礙
第七章 認同感的障礙
第八章 文化心理的障礙
第3部分 跨文化溝通影響力與說服力
第九章 影響的過程、途徑及能力
第十章 高難度說服
第十一章 發現自我——跨文化溝通前提
第十二章 人是怎樣誤解他人的
第4部分 跨文化溝通創新與實踐
第十三章 對話的藝術
第十四章 非言語溝通
第十五章 跨文化衝突的心理原因、解決途徑及談判之道
第十六章 如何推廣中國文化:從軟實力到暖實力

 


Preface
溝通無界,仁者無疆:文化溝通護航基業永續

文化與跨文化溝通崛起的“新軸心時代”

這是一本以心理學視角來看待文化與跨文化溝通的書。

通常來說,文明、文化、跨文化溝通等話題在人們的習慣意識中多被哲學家、政治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文化學者,甚至包括經濟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外交與商貿人士、民間文化傳播人士等提及。你幾乎很少聽到有心理學家對跨文化溝通“指指點點”。


其實,作為研究人類心理和行為的科學領域,心理學也關心文化及其影響。1879年,德國學者威廉·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他研究兩大領域,其一是人類的感知覺,其二是人類的文化心理。後來,經過維果茨基、邁克爾·科爾、吉爾特·霍夫斯泰德、理查·施韋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利·特裡安迪斯、黑澤爾·馬庫斯和我的博士導師理查·尼斯貝特等著名心理學家的多年耕耘,文化心理學逐漸發展成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如果你承認“人類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現實也由人類的心理與行為所產生,並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這個結論,那麼,心理學家當然有資格,更有責任對文化與跨文化溝通“指指點點”。

在科學心理學誕生後的一百多年裡,人類社會經歷了無數的災難與挑戰,其中包括兩次重大的全球性戰爭、多次全球性的瘟疫、無數的地區衝突與宗教衝突、民族主義與霸權主義的大肆抬頭。與此同時,西方傳統的宗法社會向現代契約社會快速躍遷,東方的農耕文明也步履蹣跚地走向現代科技文明;資本與金融的觸手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全面滲入人類生活的細節;信仰、倫理、道德、法制都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混沌。人類社會面臨著全面啟蒙與進步,也伴隨著慘烈的進步之殤。

因此,人類與人類社會中出現的任何事情,都值得心理學投入關切的目光。現代社會正處於一個“農耕時代的暮年、工商社會的壯年、資訊社會的青年、智慧社會的幼年”的歷史時期。傳統的社會結構、政治結構、地緣結構、全球文化價值結構與人類生活結構都在發生著劇烈而持久的嬗變。

這個時代,更需要文化與跨文化溝通的學習,因為它承載了未來人類社會幾乎全部的生活內容,充滿了濃重的人間煙火,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如何開啟未來的世界秩序與交往方式。

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文化與跨文化溝通崛起的“新軸心時代”。

整個人類都需要回過頭來,補上跨文化溝通這堂課

1994年,我和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系的博士師兄邁克爾·莫里斯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是公認的國際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領域最權威的頂級期刊)上發表了“文化與歸因”一文,這使我有幸成為全球文化與跨文化溝通心理學的早期研究者之一。更為幸運的是,這篇論文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裡,一直被學術同行與社會上對跨文化心理研究感興趣的朋友們持續關注。在那篇文章和後續的很多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我與邁克爾(後任教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後來又與我的導師尼斯貝特教授對大量來自全球各地的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開展了多項實驗。“分類配對”“魚群實驗”“反應時測量”“核磁檢測”等研究範式在那時應運而生。在一個大的範疇內,我們通過實驗發現:東方文化更加擅長在事物間尋找關係,而西方文化更加傾向於探尋事物的類別與屬性;東方文化更加注重生活中“煙火氣”與“超道德”的協調,西方文化更加在乎生活中的“公平、正義與自由”;東方文化更喜歡關聯想像與辯證思維,西方文化更致力於訴諸理性與問題解決。可能有人會對我們的研究結論不屑一顧:“這樣的結論我早就知道了!”是的,如果僅僅從結論上來說,我們的“文化與認知”研究可能與你的直覺相似,但這也正是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內在精神與科研倫理的價值所在,似乎只有心理學才為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結論第一次提供了來自具體科學實驗的、明明白白的證據。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學所追求的不在於結論有多麼新穎,它所追求的是為人類的種種生活現實背後的原因提供科學、嚴謹、務實的科學實驗證明(或者證偽),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心理學家也可以對文化“說三道四”的原因。這些善良的人不瞭解心理學,也不瞭解心理學所代表的“用科學實證解釋一切人類生活的偉大理想”的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

事實上,整個人類都需要回過頭來,補上跨文化溝通這堂課。

在過去的幾百年裡,人類社會最關注的領域是科學技術、國家制度、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像這段時期這樣對重視物質創造與資訊創造如此狂熱。相比較而言,文化與跨文化溝通成為人類生活的點綴。在國家的政府建構裡,文化部門一般會排在那些類似於國防、外交、經濟建設、科技發展、法規制度等部門之後。人們在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中,也少有人專門就文化與跨文化溝通進行嚴肅而認真的交流。甚至很多人都對文化這個詞的定義持不確定的觀念。文化到底是什麼?文化溝通到底溝通什麼?“憑什麼說我是一個文化人或者不是一個文化人?”“你有文化,請證明給我!”……

這很讓人頭痛,不是嗎?這些問題很普遍,但也很重要。它們引起了我的困惑與興趣,使得我的學術興趣從早期的實驗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轉向對跨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溝通。

在二十幾年的研究中,我發現無論是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很多問題與機會幾乎都是在文化心理的作用下發生、發展起來的。

首先,文化就是人化。

人從茹毛飲血、茫然莽撞的直立之獸演化而成雄霸地球的萬物之首。語言的溝通和文化的創造是生物進化選擇出來的人類有別於其他物種的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野獸沒有文化溝通,只有追逐、廝殺、強暴、群體攻擊。不同野獸群體之間接觸越多,衝突就會越多,難以消解的仇恨也會越多,最後優勝劣汰,物競天擇。但是,人可以溝通;人有文化,有感情,有同理心,有道德,有智慧。人可以通過非暴力的、非肢體本能的溝通建構起人與人之間和諧、合作的關係,促成一件事情或者達成一個目標。人從來不像野獸那樣粗放,人的溝通本質就是文化的溝通,是精緻的生物進化的選擇。

其次,溝通通向豐盛。

古往今來,許多人的許多成功,包括愛情、婚姻、家庭、事業、成就、健康、幸福、高尚等,都是在良性的溝通中實現與弘揚的。許多人的諸多不快,如痛苦、失意、悲傷、無助、焦慮、苦悶、壓抑、難堪、挫折、失敗、不幸等,也都與不懂得溝通、不擅長溝通、不值得溝通或者不願意溝通直接相關。而這些溝通之所以失效或者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文化心理差異造成的。通俗地說,就是“我希望你幫我拆快遞是愛的體現,而你卻認為不幫我拆快遞是尊重的表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文化心理,成為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潛伏的雷管”。

再次,文化溝通達成進步。

2014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和他的夫人朱莉對“夫妻、情侶關係”40年的科學研究經歷進行了回顧。他們認為綜合各種夫妻關係的要素,“溝通的藝術”是夫妻之間維持長期關係和保持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他們的研究發現:夫妻之間傷害感情的消極談話有四種突出表現,按照順序分別是批評、鄙視、辯護和冷戰,即“引發婚姻末日的四個殺手”,它們的頻繁出現將導致婚姻走向破裂。

“抱怨+打擊人格”的批評,使夫妻之間產生心理裂痕;“輕視+冷戰”的鄙視,使夫妻之間產生心理鴻溝;“爭吵+指責”的辯護,使夫妻之間產生生活戰鬥;“冷漠+無視”的冷戰,使夫妻之間徹底陷入心靈隔絕。一旦“末日四殺手”在夫妻之間頻繁出現,若不及時警醒、?車,進行感情修復的嘗試,將導致婚姻走向最終的破裂。


戈特曼可以在5分鐘內判斷一對夫妻未來一年內的婚姻狀況,準確率高達91%!他還發現,夫妻之間溝通的最優比例應該是5個積極溝通對1個消極溝通。在5:1的黃金溝通比例中的夫妻是最幸福、關係最穩固的伴侶。調查發現,在離婚夫婦中,該比例是0.77:1,即3個積極溝通對4個消極溝通。夫妻之間能否維持友好幸福的婚姻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之間互動、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決定的。而產生這些溝通障礙的深層原因,正是前面我們提到的那些互不理解的、對待小事情的態度與行為背景後面的文化心理差異!

其實,不光是夫妻之間,工作團隊之間的溝通比例也符合黃金溝通比例的效應。心理學家艾米莉·希菲和瑪律西亞·洛薩達監測了一家大型信息處理企業中60個戰略業務單元的團隊領導力效率,主要考察的是財務業績、客戶滿意度,以及對團隊成員的360度回饋評價。她們發現:業績最佳的團隊的平均比例是5.6:1,居於中間的團隊比例為1.9:1,而表現最差的團隊的平均比例是0.36:1,也就是說,最差的團體中幾乎每出現1條積極溝通都會伴隨著3條消極溝通。

不少科學家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重複過類似的實驗,結論無一不是證明了戈特曼黃金溝通比例的卓越。如此看來,在人們的生活中,少量的、善意的消極回饋、批評和建議是必要的。同時要注意配合那些可以增強人們自信心、主動性的積極回饋與鼓勵,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勵人們發揮自身優勢,並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決心和創造力。

當然,心理學不是數學,不能用所謂的數學的無限趨近準確看待心理學中的比例。心理學是建立在大規模的觀察基礎上的,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任務、不同的物件的情況下,讚揚和批評的黃金溝通比例不會是絕對的5:1或者6:1。這些研究只是告訴我們,維持任何形式的關係,以及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體貼、寬容、同情、支持、感恩、尊重和欣賞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那些總是輕視或挑剔自己的夥伴、忽視他們的優點和情感需求的人,往往是在為自己埋下失敗的種子。

所以,瞭解文化心理對於個體的幸福與發展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文化溝通護航可持續發展

不止個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存在著文化溝通的問題,而且更迫切。

首先,國家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文化溝通。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從2012年到2016年進行了一項為期4年的大資料分析。我們對從西元0年到西元2000年存儲在穀歌雲端的人類9種語言的所有出版物進行了大資料詞頻分析。我們發現:人類社會大發展、大進步的時代,例如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工業革命、資訊革命等階段,無一不是人類社會生活大規模交往、大範圍活動、高頻率溝通的合作結果。善意與合作是推動人類現代化取得無比迅速的進步的根本“文化基因”。

是的,不是戰爭、掠奪、爭端或敵意,而是善意、合作與溝通。這是推動人類整體取得進步的原動力,也是醫治人類社會創傷的良藥。從18世紀由西方開始的“啟蒙時代”發展到今天,已經經由人類社會的現實證明了康得所說的“人類從自己加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中解脫出來”的預言。同樣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也比比皆是。《易·賁卦·彖傳》中有:“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中國古人對文化一詞的明確定義,也寄託了中華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內聖外王”“天下大同”的超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所以,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文化始終是人之為人、人之為社會之人、人之為宇宙之人的超然智慧的載體。

本書再版之際,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看到東方與西方對於疫情的看法和處理疫情的手段都大相徑庭。排除一些極端政客的政治利己主義思想與做法,就算是正常的民眾,我們也看到了人們對疫情與抗疫方式在認知與行為上的巨大差異。比如,很多西方人堅決不戴口罩,也不接受隔離,認為這是妨礙自由;但在很多東方國家,人們卻認為戴口罩和隔離是防疫“第一原理”,雖然這樣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再如,西方文化類似于佐羅、蝙蝠俠等“蒙面大俠”大多蒙的是眼睛,而中國文化故事中的俠客、刺客、隱匿者等“蒙面大俠”蒙的卻是嘴巴;網路中出現的打馬賽克的圖片,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都打在眼睛上,而西方文化背景下很多是在嘴巴上打個醒目的“×”!

這就是文化差異!

西方的文化心理普遍認為嘴巴是自由的標誌,以嘴唇大而厚為美;而中國的文化心理則認為,眼睛是心靈的視窗,以眼睛大為美,以嘴唇大而厚為醜。瞭解了這些,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那麼多西方人寧願冒著被病毒感染的風險也不願意戴口罩了。

文化差異幾乎是不可能消失的。因為任何文化傳統與文化價值觀所決定的文化態度與文化行動都是歷史與風土民俗的產物。對待文化溝通,我們不能以“文化優勢”的強迫者的姿態去試圖改變對方的文化屬性,而應在互相理解又尊重不同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展開積極的對話、溝通與合作。“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向來是中國人所主張的。

為什麼總有些人感覺其他文化對自己有敵意和誤解?為什麼總有些人喜歡紮堆兒幹事?為什麼會形成不同的宗教派系?為什麼同樣的宗教文化之下會有不同的信仰?這些都是文化心理矛盾與文化心理差異討論的範圍,也是本書通過理論和案例希望讀者能有所瞭解的內容。從根本上來說,不同的文化價值衝突引發的根深蒂固的心理反應可能是跨文化溝通和宣傳過程中一個繞不開的關鍵癥結。不同文化的人對待同一個議題或事件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就是跨文化溝通必須跨越的文化心理鴻溝。在本書中,我多次用到“西方”“東方”這個表述,其實主要指的是以歐美文化為代表的“契約社會”下的價值體系和心理特性和以中國、日本為代表的“倫理社會”下的價值體系和心理特徵,而不是簡單的東西方地域差異的概念。

當然,存在文化差異,並不意味著他人和我們完全不同,就算是在一個以西方文化心理為主流的價值體系裡依然有30%左右的西方人選擇首先在事物之間尋找關係,而在中國文化心理背景下,也依然有30%左右的中國人選擇首先在事物之間尋找屬性與類別。這在我1994年進行的“歸因實驗”中已經得到了驗證。所以,文化差異在整體上是絕對的,但在個體層面上又不是絕對的。我們理解文化差異的核心就是科學地理解文化心理的差異。

只有理解了心理學意義上人們對自我“存在感”的確認所涉及的種種選擇的個體偏好,才能幫助我們對整體的文化族群的考察構建起堅實的基礎。同樣,只有同時兼顧整體族群的文化心理普遍規律,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對個體的文化心理偏好與行為活動進行分析與判斷,這樣才能達成有意義的溝通。因此,更多地瞭解文化心理溝通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生活的捷徑。醫學上很多缺乏特效藥的疑難雜症,可以通過尋因療法來緩解和療愈。同樣道理,當我們瞭解了人類文化生活的原因,那麼,對於文化衝突導致的痛苦,我們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化解之道,從而進入痛苦消解後的幸福發展進程。

昇華之道,基於文化溝通的無礙

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我認為跨文化溝通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是否能讓對方的文化從我們的文化中找到某種心靈的感應、回應和對應,也就是說,如何讓對方動心、動情和動腦。這是一種感動人心、激勵人心、召喚人心的暖實力。學習跨文化溝通心理學,能夠提升我們的暖實力,讓其他文化的人理解、同情、認同和接受我們的理念、觀點和資訊,也讓我們自己能夠更好地融入其他文化,並成為積極的文化使者。

學習跨文化溝通心理學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可能還是在於更加透徹地理解自己。而救贖之道,首先要基於文化溝通的無礙。

古人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學家說:“他人永遠是我們的鏡子。”

詩人說:“你在我的掌中,我又在誰的夢裡?”

軍事家說:“沒有必勝的戰爭,只有和美的兵法,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創業者說:“敗之盡頭仍回首,砥礪前行再出發。”

企業家說:“我心飛揚,無怨無悔。”

樓下大娘說:“家和萬事興,做人先做己。”

心理學家則說:“你認同了我,我們之間就成了‘自己人’,‘自己人’好溝通。”


無論是什麼年代、什麼人,內心中都曾有過一個偉大的文化情結,那是來自對自我價值與自我實現的關切,也是對自我發現與自我成熟的強烈渴望。學習跨文化溝通心理學,並不僅僅是學習一種知識,更是通過科學知識掌握人心、人性、人情、人道與人倫的合理搭配方式。讓自己舒服的時候,也讓別人舒服;讓自己生活幸福的同時,也讓別人生活幸福。這樣的人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化人”。正如作家龍應台所說: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這讓我想起19世紀中葉,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1835)以及《舊制度與大革命》(1856)兩本書中談到他無時無刻不將美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進行比較。他說:“沒有比較,我無法意識到它們的特色。”瞭解差異,才能真正發現自己的特色、優勢和不足,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在人類傳統觀念裡,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而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澱物。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範、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一種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認知與經驗的昇華。但是我想說的是,文化同樣是一個非常個體的現象。文化代表著一個人的智慧,也代表著一個人的創造與傳承。文化溝通有認知的層次,也有運用的層次。因為懂得文化溝通,我們就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建立起了真實的關係,這也讓我們自己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而這樣的人的人生,一定是充溢著澎湃的福流的人生!

著名學者許倬雲先生在一次接受許知遠的採訪時說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要人心之自由,胸襟開放。拿全世界人類曾經走過的路,都要算是我走過的路之一。要有一個遠見,超越你未見。”

文化溝通,是個體將自我意義融入群體中最重要的條件與要素,是一個人完成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的終極使命。

最後,我想借序言向本書的順利出版提供巨大支持與幫助的所有朋友表示感謝。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張立紅老師,她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對跨文化傳播的執著深深地感動了我。還要感謝王伊蘭老師將我的授課以及講座內容進行了整理,作為本書初步的文字參考。最後,感謝讀者,希望喜歡《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的讀者也會喜歡我“吾心可鑒”系列叢書的第二部《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我衷心地希望通過這本書,能使更多的人瞭解跨文化溝通,認識跨文化溝通,理解跨文化溝通,運用跨文化溝通。

言為心聲,福流激蕩。

溝通無界,仁者無疆。

彭凱平
2020年7月20日於清華大學明齋

 

詳細資料

  • ISBN:978730249389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0.4MB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腎臟病低蛋白.低鹽飲食全書:這樣吃就對了!40組健康餐X151道常備菜
作者:吳苡璉
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23-11-11
66折: $ 317 
博客來 - 今日66折
媽媽的說話練習:百萬按讚肯定!說對一句話,祝福孩子一生(附贈親子減壓溝通練習手冊)
作者:尹智映 (윤지영)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23-05-01
66折: $ 244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霓虹街的蜘蛛與蝶 特典版三冊合購
作者:滝端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29
$ 427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勇氣藏書卡》組)
作者:羅伯.狄保德 (Robert de Board)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2-01-26
$ 316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新.朋友的馬麻 (上) 無修正
作者:gonza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17
$ 261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學會K線賺3億(增訂版)—打敗大盤、戰勝投資心理的月風流技術分析
作者:月風
出版社:FUN學
出版日期:2022-05-01
$ 30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少年的深淵(10)
作者:峰浪りょう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4-15
$ 11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超硬核絕倫傳說~異世界性活記~ 無修正
作者:Croriin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10
$ 253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ELDEN RING黃金樹之路(3)
作者:飛田ニキイチ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06
$ 111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星期五的書店:秋天與濃湯
作者:名取佐和子
出版社:獨步文化
出版日期:2024-05-30
$ 216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