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物理學哲學(上)》《物理學哲學(中)》《物理學哲學(下)》共三冊。《物理學哲學(套裝共3冊)》介紹:整個20世紀,伴隨着一系列科學上的革命性進展,因其而產生的科學哲學也經歷着從初期到興盛再到轉型的過程。在剛剛步入21世紀之初,面對科學哲學未來走向的發問,一批科學哲學家以及科學家被召集起來共同完成了這部迄今門類規划全面的科學哲學叢書——《愛思唯爾科學哲學手冊》。它以宏大的視角來展現步入新世紀的科學哲學研究面貌,通過對一般科學哲學以及各具體科學哲學研究的梳理與闡釋,試圖為未來科學哲學開啟一幅遠景。正如這套科學哲學手冊的三位主編,道·加比(DovGabbay)、保羅·撒加德(Paul Thagard)、約翰·伍茲(John Woods)所共同認為的,在已知的任何時期,科學在其前沿的運行總是遭遇到有關知識與實在的本質的哲學議題。科學論戰會引發諸如理論與實驗的關系,解釋的本質以及科學接近於真實的程度的問題。在具體科學中,關於存在是什麼以及如何知曉它的問題會引發特殊的關注,例如,物理學中的時空本質問題、心理學中的意識本質問題。因此,科學哲學是對世界進行科學調查的必要部分,並且總的來說,科學哲學正日益成為哲學的核心。
盡管仍有哲學家認為關於知識與實在的理論可以通過純粹的沉思而發展出來,但大多數的哲學研究表明,重視相關科學發現才是必要和有價值的。例如,心靈哲學已經很明顯與經驗心理學綁定在一起,而政治理論經常與經濟學產生交叉。這些科學哲學研究為哲學探究與科學研究之間架起了一座寶貴的橋梁。科學哲學本身也越來越不再局限於關注一般的科學本質與科學合法性議題,而是格外關注在具體科學哲學內部所引發的特有議題。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該叢書的主編們規划了目前非常齊全的科學哲學子學科群,並且力圖確立一種偏向於具體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模式。這一舉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具體科學哲學已經成為未來科學哲學研究的重要方面,而造成這種趨向的原因,一方面在於當代科學自身的發展以及研究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哲學研究也有必要順應這種變化來對自身的研究目標和方式進行重新定位和調整,以便保持連接哲學與科學之間的這座橋梁的通暢;另一方面,科學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關系已經愈發緊密,存在着普遍的交叉,而產生的影響又多體現在科學中的子學科甚至一些研究前沿與人文、社會領域的交互上,這要求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科學作為一個簡單的整體,而是應該在各個具體科學領域中來探討科學之於人文、社會領域的交叉與影響。基於這些判斷,可以認為,未來科學哲學研究必將伴隨着各個領域上的科學發現而不斷走向前沿和深化,並在一些傳統議題上走向新的理解與探討,將科學哲學引向新的發展階段。
愛思唯爾出版的這部《科學哲學手冊》一大特點在於其所規划的嚴密學科體系,並且面向基礎性的學科導論,與具體科學發展的歷史聯系緊密(甚至邀請許多具體科學領域的學者撰寫一些重要科學人物的傳記以及某些學科或命題的發展簡史),科學色彩濃厚,所涉及的哲學論題十分前沿,不僅受到許多哲學學者的關注,也受到了來自於各相關領域科學家們的好評。在內容上兼顧了基礎性及前沿性,是一部特點鮮明、不可多得的科學哲學叢書。
《技術與工程科學哲學》分卷的設立顯現出叢書的別出心裁。技術哲學是長期以來不被科學哲學家認可的一個領域,甚至存在論者聲稱技術哲學是不存在的。由荷蘭技術哲學家安東尼?梅傑斯主編的《技術與工程科學哲學》手冊就是針對這一傳統科學哲學觀點而提出的挑戰,《物理學哲學(套裝共3冊)》不僅論證了「技術與工程科學哲學」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拓展和深化了傳統技術哲學研究領域,極大地推進了技術哲學從批判傳統向經驗實踐的轉向,強化了技術哲學的工程傳統。
《技術與工程科學哲學》除「總導言」之外,共有六個部分。第壹部分「技術、工程與科學」,提出了科學與技術關系的哲學描述,並且輔之以同樣有差別的社會性與規范性問題的描述;指出20世紀以來科學和技術間的區別逐漸模糊,而工程科學也已轉化成為一種技術性科學。第二部分「人工物的本體論與認識論」,提出人工物是心智依賴存在的主張;論證了工程中功能性的部分—整體關系不能被標准的部分論所理解;探討了在技術與工程中極具重要性的隱性知識的問題;討論了應用於工程設計中的工具主義的可替代方式規范論。第三部分「工程設計哲學」,討論了如何創造設計實踐類型論和如何將客戶需要轉變成技術說明;闡明工程設計在本質上不同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可以被解釋成一個要將功能結構轉譯成物質結構的過程。第四部分「工程科學中的模型化問題」,認為工程中模型化的目的是實現可靠的人工物或技術流程;認為基於模型的推理與形式演繹推理有着巨大的差異,因為前者還取決於內容,並非單純的形式推理;認為與科學解釋相比,技術解釋包含的內容更加豐富。第五部分「技術與工程中的規范和價值」,闡述了技術與工程是價值負荷觀點的幾種論證策略;認為規范性既內在於作為一種實踐的工程中,也內在於技術人工物和技術系統中;規范標准不僅體現在技術守則和技術標准中,而且也體現在工程道德守則的基本准則中;價值沖突實際上是設計過程中的核心;認為技術評價越來越被發現其本身就是一項有價值的事業。第六部分「工程學科中的哲學問題」,認為目前致力於技術哲學中具體工程學科的研究比例,遠低於致力於科學哲學中具體科學學科的研究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