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於1983年,是晚期讓·波德里亞的核心著作,也是該時期他一次系統化、邏輯化地闡發其思想的著作。此書也許可以被視作波德里亞對現代性為直接而深刻的駁斥,他站在客體的立場上所主張的,乃是以表象的狂歡取代對本質的追尋,是以物的擴張沖刷主體的地基。
如果說現代性是以人對宇宙的統攝來取代神的統攝,其后果是一個全然屬人的世界;那麼,波德里亞在本書中所揭示的則是,客體的統攝終將取代人的統攝,其后果是一個全然屬於客體、以客體的意志為出發點的世界。這如果不被簡單地視作聳人聽聞的話,我們當應瞥見其間隱現不已的警世之光。
讓·波德里亞(JeanBaudrillard,1929—2007),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后現代理論家。先后任教於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寫了一系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產生了廣泛的世界性影響。其代表作主要有《物體系》《消費社會》《生產之鏡》《象征交換與死亡》《論誘惑》《美國》及系列隨筆《冷記憶》等。
劉翔,女,1982年5月生於四川成都,北京師范大學外國哲學博士,現任職於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后現代主義哲學、法國哲學。
戴阿寶,1960年生,遼寧沈陽人。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文藝研究》雜志編輯。主要研究當代西方文論和中國當代文化問題,有《終結的力量——鮑德里亞前期思想研究》《文本革命——當代西方文論的一種視野》《文字的幻景》等,譯有《波德里亞:追思與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