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學衡歷史與記憶譯叢”中的一本,主要探討了德國人對自己國家歷史尤其是納粹歷史的記憶、情感、態度和認識,題名中的“記憶中的歷史”是指真正存在於德國人記憶和普遍認識中的歷史,即德國人如何面對歷史,德國歷史是如何被人們談論、解讀和描述的。本書探討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德國人不斷變化着的歷史興趣、不同形式的歷史傾向、歷史提供的各種經歷,以及當今對於歷史的消費。本書更傾向於對民族志的解讀,研究的對象除了德國各代人、家族和城市形象中的個人歷史經驗以外,還有作為記憶承載者的歷史建築,以及當今(寫作時的2006、2007年)的各種消費歷史記憶的商品(博物館、媒體等等)。
阿萊達·阿斯曼,《聖經·新約》學者鞏特爾·鮑恩康的女兒。1966—1972年,在海德堡大學和圖賓根大學分別學習英語和埃及學。1977年,她以“虛構的合理性”為主題,撰寫了博士論文。1992年,阿斯曼獲得了海德堡大學的特許任教資格。1993年,任康斯坦茨大學的英語和文學研究教授。阿斯曼早期的著作主要討論英語文學和文字交流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後,她的研究重心轉變為文化人類學,特別是文化記憶與交流記憶——這是她和揚·阿斯曼聯合創造的新術語。她的學術興趣主要集中在1945年以來的德國歷史、代際在文學和社會中的角色,以及記憶理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