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在中西哲學本體論比較和以漢英對比為主的語言對比的基礎上,定位於時空規定性這種形而上的、純然本原的層次,究問並回答“漢語的本質特點是什麼”這一語言本體論問題,進而確立漢語話語體系下的本體語言觀。
本研究以“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為基本思路,提出漢語為空間思維型語言這一本體語言觀構想,通過哲學比較和語言對比的相互參證,最終以語言作為根本立足點,對這一構想進行了具有相當廣度和深度的討論。
結論是:時空的抽象與具象、動態與靜態、線性與塊狀等不同特點表徵於語言,就會形成不同語言在範疇化程度、融合程度、動詞與名詞的不同地位及語法結構的連續性與塊狀性、勾連性與離散性、不可逆性與可逆性等方面的差異。在文字、構詞、句法、篇章各個層面的反映時空的抽象與具象、動態與靜態、線性與塊狀等特點的諸多語言特徵上,漢語明顯傾向於後一種特點,如範疇化程度較低,融合程度較低,名詞包含動詞,語法結構具有塊狀性、離散性和可逆性,等等。
因此,與時間思維型語言的英語不同,漢語是空間思維型語言,漢語表層結構表現出來的各種個性特點不過是漢民族精神層面的空間意識的語言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