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是一個非常難以定義的字眼,大約是指用以限制一個對象或者事件的環境參數的集合。按照常識的看法,一個足夠智能的信息處理系統,應當具備對相關的語境參數的起碼的敏感性——比如知道在一個反諷的語境中不能夠根據特定字眼的字面意思去解讀之,或者在一個「模糊處理」的語境中不必過於苛求某些數據的精確性。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夠制造出一台人工機器,以使得它能夠像我們人類那樣去靈活地理解「語境」?這個表面上的「工程學問題」,將逼迫我們對「語境」的哲學意蘊進行深挖,並努力在人工智能、語言哲學以及認知心理學對於「語境」的不同研究路向之間,構築連接彼此的通道。本着這種強烈的跨學科對話意識,《語境建模》將從分析哲學的角度,審視人工智能界已有的關於「語境建模」的主要理論思路,並試圖為一種基於認知架構建模的語境研究思路掃清思想的地基。
徐英瑾,1978年生,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長為語言哲學、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哲學和維特根斯坦思想研究。曾分別在意大利和美國訪學一年。為2006年度「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以及2009年「上海社科十大新人」稱號獲得者。著有《維特根斯坦哲學轉型期中的「現象學」之謎》(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演化、設計、心靈和道德——新達爾文主義哲學基礎探微》(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版)、《心智、語言和機器——維特根斯坦哲學和人工智能科學的對話》(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譯有《超越分析哲學——盡顯我們所知領域的本相》(原著王浩,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版)、《心靈導論學》(原著約翰·塞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編有《科學與宗教:二十一世紀的對話——英美四名家復旦演講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在國內外雜志用中英文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