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與年齡無關。在一堆玩具面前,作者便成了童話中安然的巨人,于理想桃園里自由暢享、為所欲為。小時如此,長大還是一樣,十余年來陸陸續續收藏的各類玩具,足有數百件之多,雖是汗牛塞屋,但也樂在其中。記得四年前,偶然得到一批從民國初年至冷戰時期風靡世界的鐵皮玩偶,它們可是作者的舊相識,在那段物資匱乏、家教森嚴的童年時光,是它們給予作者難忘的快樂和無限的幻想。真沒想到三十年後,這些生了銹的鐵皮發條亦能讓作者心生喜悅,靈感無限。于是放下了在藝術創作上諸多拿不稱手的“新觀念”,以這些舊玩意為載體,用畫筆一步步走上那條幽靜的尋心之路。
此一路雖是辛苦,但卻踏實而自在。經過作者的化妝和布局,這些印有MADE IN CHINA的生靈在一幕幕場景里扮演著不同角色,似幻似真地幫作者引出“情結”,融人?情懷”,也讓“情緒”找到了出口。冷戰時期流行的鐵皮人,外相雖是鋼筋鐵骨,卻有著敏感而脆弱的面容,它們在畫面里隨作者擺弄,安分地扮演著五行之“金”,陪作者玩起了相生相克的游戲。游樂園、汽車、坦克、飛機、海船這類發條玩偶,成了故事里重要的場景和道具。而那些早期的小鳥、青蛙和梅花鹿,則隨著筆鋒一轉,伴著舊夢回到宋元,走進古畫,飛上梅枝,乖巧地附一回風雅、隨幾番平仄。在寒冷的孤村農舍,它們陪伴作者三年。日以繼夜沉迷于精確至分毫的描摹,油畫寫生也仿佛成了獨特的“格物”過程。在這過程中,自己內心越來越舒適坦然,無休止地享樂于其中,唯恐光陰虛度。
如今,在僻靜的新工作室書架上,它們又已經默默地積了一年半的灰塵。這期間,于態度上,已從“格物”逐漸走向“齊物”。在畫面里,心底深處尋著的更多老朋友早已陸續登場——嶺南常見的麒麟南獅活潑地走進劇場,童年夢想中的蒼龍出沒于天水之間,幼時常常玩耍的五彩玻珠永遠透著靈氣,還有自家培養過的紫靈芝,盆景假山上的涼亭與古人……它們與漸漸成為配角的鐵皮玩偶們一起,各司其職,交相呼應,在當下的畫面里貫穿著過去與未來,透過詩書畫印,就著驚蟄時分的一聲春雷,都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油畫布的背面通常架著十字形的方木,像是一個古老的戲台,卻從無人來過,殊不知另一世界無數的緣起緣滅就發生在這團古怪的氣場之中。那又是一片“自我”的競技場,在那里,作者將不斷深入地問自己、尋答案,于這自言自語、自問自答間,藏在畫面背後的那些“秘密”,都會清晰地呈現于畫面之上。
常說藝術是各人獨特的語言,然言有盡而意無窮,若循著新意再去發言,到言盡時卻又生新意……這般循序漸進的探行,一條認知之路、明理之道,終究如畫卷般彎彎曲曲地攤在了面前,經歷山窮水盡、柳暗花明,方覺奧妙無窮。至此,關乎畫外之音,便不再多談,也暫不請別人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