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后,一批批蘇醒的中國人跋涉在富國強兵的艱辛之路上,漸漸發出“科學救國”的呼聲。從翻譯西書敲開近代科學的大門,到推進新教育以促現代大學之誕生;從審定科學名詞讓科學說中國話,到創建科研機構及社團以促學術之昌明;從建立學術評議機制到科學家社會角色意識的形成,中國傳統科學經由這樣的途徑到達了近代科學的彼岸。
從“格致”到“科學”的轉換,是中國近代文化轉型的重要內容,更是中國近代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劍,1969年生,四川宣漢人,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致力於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與社會變遷研究,著有《科學社團在近代中國的命運——以中國科學社為中心》《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同時代的中國》《賽先生在中國:中國科學社研究》《一個共產黨人的數學人生:谷超豪傳》(合著)等,發表論文近百篇,擔任《中國技術史雜誌》編委、中國科技史學會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