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也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志演義》,不僅是我國歷史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古代演義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三國演義》取材於東漢未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開始,一直敘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吳亡為止,差不多一個世紀。
《三國演義》是在當時民間關於三國故事的史書、雜記,以及平話、戲曲等基礎上寫成的。《三國演義》的最早版本,是明弘治甲寅(1494)序、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一十四卷,分一百四十則。
清朝初年,毛綸(字聲山)、毛宗崗(字序始)父子,假托“古本”,對《三國演義》重新加以修訂,並逐回評論,使全書更加緊湊暢達,成力《三國演義》廣泛流傳的版本。毛綸、毛宗崗修訂的《三國演義》刊行之後,至今內容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