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書裡記載植物最早的,而且數量最多的,要算《詩經》和《山海經》了。《山海經》所記的植物,不僅數量多,而且有植物形態的描述和藥用的記載。今存本《山海經》,據各家考證,公認是戰國時作品,全書分《山經》、《海經》兩部。《山經》即《五藏山經》五篇;《海經》包括《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各有四篇,另外單獨有一篇《海內經》,全書共計十八篇。《山海經》其中記載植物有254種,加上補遺(不見今本《山海經》,但見錄於他書)8種,合共262種。
全書中所記植物名稱,雖有262個,如果剔除泛稱名,神話植物,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等名稱外,實有植物名,約215個左右。《山海經》所記的植物,按《本草》傳統的分類,有草類、木類、果類、菜類、米榖類。記載有醫藥功用的植物是55種,占真實的植物(不包括神話植物等)四分之一。本書將《山海經》所記載植物,按各卷出現的次序,彙集起來,並標注自然序碼,進行詮釋的。每個植物詮釋時,先列《山海經》各卷所載植物的原文,按《山經》、《海經》次序排列,《山經》又按南、西、北、東、中順序編排。同一卷《山經》有若干篇者,又按篇目次第分列之。
例如卷五中山經,有12篇:分為中山經薄山之首,中次二經,中次三經,……中次十二經。當同一植物見錄于各經時,即按上述次序,將其所載同一植物資料,彙集在一起。其次是對植物藥名進行詮釋。作者將《山海經》各卷中植物彙集起來並對植物藥名進行了詮釋,為研究我國古代植物史和醫藥史,提供了是一部有價值的參考資料,是一部很好的古代植物志,也可以說是一部研究中國植物、藥物史的、較好的《中國古代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