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時代的羅馬帝國,統治着西起不列顛、西班牙,東至幼發拉底河的土地。千百年來,羅馬帝國被當作人類統治的制度典范,擁有嚴密的防御體系、訓練有素的職業軍隊、復雜的行政體系和繁榮的交通貿易網。當時人們相信,「永恆之城」羅馬永遠不會陷落。
羅馬人想不到的是,帝國由盛轉衰只在轉瞬之間,而毀滅的種子來自最匪夷所思的地方——北方人煙稀少的草原。公元4世紀末,呼嘯而來的匈人騎兵打破了羅馬世界的平衡,本來已經和羅馬相安無事的歐洲蠻族被匈人擊潰、驅趕。376年,第一批哥特人難民請求進入羅馬境內居住,大量涌入的蠻族人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帝國百年衰亡史的大幕拉開了。
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羅馬軍隊慘敗於暴亂的哥特武裝,皇帝瓦倫斯戰死。局勢逐漸失控,蠻族軍隊開始蠶食羅馬的領土。406年,萊茵河防線失守;410年,羅馬城首次被洗劫;412年,西班牙全境淪陷; 439年,北非全境失守;446年,不列顛行省脫離羅馬統治;455年,羅馬再次遭到洗劫;468年,羅馬帝國最后一次北非遠征慘敗;476年,帝國滅亡。諷刺的是,廢黜羅馬末代皇帝的哥特勢力,正是100年前那批哥特難民的后裔。
我們不僅疑惑,羅馬帝國的金城湯池是從哪里開始崩塌的?一個世紀的衰亡史,難道就沒有挽回的機會?「永恆帝國」的失敗,人口大遷徙,以及歐洲再也沒能實現的「分久必合」之夢,給我們的啟示幾何?本書將用精彩的故事和詳實的細節,重現羅馬帝國這意味深長的最后一百年。
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英國歷史學家。1960年出生於北愛爾蘭,畢業於牛津大學,現任倫敦國王學院歷史系教授,中世紀史研究的負責人。他曾任倫敦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教授。希瑟是晚期羅馬史、中世紀歐洲蠻族研究方面的權威,是對公元3至8世紀的歐洲最為了解的一位歷史學家。
希瑟的歷史作品結合了嚴謹的歷史考證和流暢的敘事筆法,在歐美世界擁有大量的讀者。他為Blackwell出版社的「歐洲民族」圖書系列創作了《匈人》(1998)和《哥特人》(1999)兩本書。《羅馬帝國的隕落》(2005)、《帝國與蠻族》(2009)和《羅馬的復辟》(2013)則三本著作匯集了希瑟25年研究努力的成果,從三個角度詳盡講述了羅馬帝國和蠻族的沖突交流史,達到了晚期羅馬史和后羅馬史寫作的一座當代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