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何音樂能帶來感動
002 不妨礙大腦的就是名曲?
005 音樂能比畫面更快進入大腦
008 時間與空間的交融
012 昆蟲不懂得變通
016 大腦的任務就是完成“不能交給基因去做的事”
019 無法用語言表現的感覺—“感受性”
022 感覺的缺失
026 體內的另一隻眼睛?
030 觸覺與嗅覺的奧秘
033 為何音樂能帶來感動
036 旋律是時空的記憶裝置
039 聽覺與邏輯性—音樂講究邏輯
043 邏輯的基礎是“疑問句”
第二章 感性的土壤
048 重新定位“木文化”
051 往昔的技術不復存在
054 個性源於身體感覺
057 氣味是大自然的表達
060 味覺的記憶
062 系統論與經驗論
065 字母與漢字的不同
068“應該做的事”
072 和聲 VS 支聲
076 沒有“個性”的音樂
080 空氣變了,感覺也會變
083 身在日本,就會受潮
第三章 何為“好音樂”
090 作曲的關鍵並非靈感
094 抓住“偶然”的力量
097 創作的兩面性
100 唯有運動性
104 神乎其神的莫札特效應
107 寶寶在母體內能感覺到什麼
111 普遍性建立在時間軸上
115 音樂形成的條件反射
119 煽動感情的音樂
122 文章的節奏,樂譜的節奏
125 螺旋運動是生物之本
第四章 意識會失控
130 現代音樂的歷史,就是一條通向“大腦化”的路
134 現代的意識中心主義
138 語言所傳達的東西
142 導向性與感覺
145 緊張感的益處
149 惦記著終點就會洩氣
152 注意力的最後一根弦
155 資訊化與處理資訊的區別
158 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
162 日本也有純粹的謊言
165 日本人的特質
168 明確的謊言能讓人著迷?
171 語言存在的意義是讓現實更豐滿
第五章 共鳴與創造
176 效果音也用人聲
179“配合”他人的能力
182 對話始於模仿
185 絕對音感
189 一起唱歌的意義
191 為生存統一節奏
194 萬物皆有兩面性
197 同步系統—鏡像神經元
200 如何使用過度發達的大腦
203 時代的共鳴
207 必然的偶然
210 原創性就存在共鳴之中
213 尋找必然的答案
216 主人公會自己動起來
219 難以預測才有趣
第六章 人人都是藝術家
224 人的一生就是一部作品!
228 不斷改變風格
231 大智若愚的老人家
235 自然地融入社會
239 健全人的任性在壞事
242 錯的不是我?
245 共同體需要什麼?
248 遠離大都市
252 重拾野性
後記 255
086 參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