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幸福,也許是人類最強烈或者一意孤行想要追求的一種生活。
大多數人認為,只要努力學習、工作、積累財富、經營婚姻、養育子女、健康飲食,我們就能擁有幸福的未來。我們為了“未來的自己”能夠在1秒鐘、1分鐘、1天或者10年之後享受從“現在的自己”這裡繼承下來的世界,而約束“現在的自己”做出犧牲。然而,“未來的自己”也常常會忘恩負義。是我們自己出問題了嗎?
有“幸福教授”之稱的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吉伯特告訴我們,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類可以預見未來,因此,人類也就有了區別於其他所有動物的幸福感。但是,人類對未來自己的情感預期,往往和實際有很大的“預測偏差”。
這本書中列舉了大量怪誕的實驗,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中獎的幸福感遠沒有你預期的那樣強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痛苦萬分。我們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幸福基礎值”,生活中的成就與挫折,往往只是短暫地改變我們的幸福水準。很快地,我們就會回歸自己的“幸福基礎值”。因此,作者認為,現代社會中,人們擁有自主的選擇權,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們應當“智慧地購買”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礎值”。
這是一本講述幸福科學知識的書,它能帶你穿透幸福的本質,發掘背後的原因。這些科學道理解釋了人類大腦是如何想象未來、如何預測自己會最滿意哪種結果,以及這樣的預測準確性如何。作者站在人類思想巨人的肩膀上,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對“未來的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瞭解如此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