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 項符合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訂版)
的圖書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訂版) 作者:(英 )理查德·道金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01
語言:簡體中文 規格:平裝 / 449頁 / 23 x 15.6 x 2.6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1-1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訂版)
內容簡介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初版之後便暢銷全球,是20世紀百大經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不僅在基因領域更在社會科學領域具有顛覆性、革命性的經典作品。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生命有何意義,我們該如何認識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滿想象力的敘述回答了這些重要命題。
道金斯在本書中提出大膽創見: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機器。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複製、變異和淘汰簡單的三種機制可以演變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現象的林林總總。《自私的基因》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世界觀。道金斯在書中將進化論從基因層面升華至文化層面,創造了「覓母」(「meme」,即文化基因)這一新型的複製基因名詞,特指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文化進化,並提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自私的基因》出版之後,在社會各界引發了重大爭議。
本書為40周年增訂版,在30周年版的基礎上,道金斯新增兩章內容回應爭議和誤解,其中第14章《基因決定論與基因選擇論》解決了「偉大的基因決定論謬誤」—這是一種錯誤的解讀,認為我們的行為完全是由我們的基因來決定的,而與環境或其他因素無關。第15章《對於完美化的制約》解決了「偉大的適應論誤解」—即所謂「適應論者」所持有的觀點,認為生物的所有性狀和行為都應被理解為適應性。新增的兩章內容共計六萬餘字,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對於「自私的基因」的經典論述,形成這本特別的「延伸的」40周年紀念版《自私的基因》。
作者介紹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首席西蒙尼「公眾理解科學教授」,進化論生物學家。他是英國著名科學作家,幾乎每本書都是暢銷書,並經常在各大媒體引起轟動。2005年,英國《前景》雜誌會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評選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道金斯赫然在列。
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其他主要作品有《延伸的表型》《祖先的故事》《盲眼鐘錶匠》《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解析彩虹》《魔鬼的牧師》《攀登不可能的山峰》等。
目錄
40周年增訂版說明
40周年增訂版序言
30周年版簡介
第2版前言
序言
前言
第1章 為什麼會有人呢?
好奇的孩子常會問:“ 為什麼會有人呢?” 達爾文使我們能夠在面對這個問題時,給出一個切合實際的回答。生命有意義嗎?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麼?我們在面對這些深刻的問題時,無須再求助於怪力亂神。
第2章 複製因數
它們存在於你和我的軀體內,它們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而保存它們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這些複製因數源遠流長。今天,我們稱它們為基因, 而我們就是它們的生存機器。
第3章 不朽的螺旋圈
DNA 分子因其太小而不能為肉眼所見,但它的確切形狀已被人類用間接的方法巧妙地揭示了出來。它由一對核苷酸鏈組成,兩條鏈相互交織,呈雅致的螺旋形,這就是“ 雙螺旋”或“ 不朽的螺旋圈”。
第4章 基因機器
北極熊基因可以有把握地預先知道,它們尚未出生的生存機器將會面對一個寒冷的環境。這種預測並不是基因進行思考的結果。它們從不思考:它們只不過是預先準備好一身厚厚的皮毛,因為在以前的一些軀體內,它們一直是這樣做的。
第5章 進犯行為: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
對於生存機器來說,合乎邏輯的策略似乎是將其競爭對手殺死……。儘管自然界會發生屠殺和同類相食的現象,但認為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卻是對自私基因理論的一種幼稚的理解。
第6章 基因種族
根據漢密爾頓的遺傳學說,我們很容易解釋氏族之間的仇殺和家族之間的爭鬥。亂倫的禁忌表明人類具有深刻的親緣關係意識, 儘管亂倫禁忌在遺傳上的好處與利他主義無關。它大概與近親繁殖能產生隱性基因的有害影響有關。
第7章 計劃生育
個體之所以調節其窩卵數,絕非出自利他性的動機。它們不會為了避免過多地消耗群體的資源而實行節制生育。它們節制生育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它們現有子女的存活數,它們的目標同我們提倡節制生育的本來目標恰好背道而馳。
第8章 代際之戰
這是一種微妙的爭鬥,雙方全力以赴,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約束。幼兒利用一切機會進行欺騙。它會裝成比實際更饑餓的樣子, 也許裝得比實際更年幼或面臨比實際更大危難的模樣。另一方面, 父母必須對這種欺騙行為保持警覺,盡力避免受騙上當。
第9章 兩性戰爭
鑒於精子易於散失,雄性魚必須等到雌性魚產卵後才在卵子上射精。但這樣,雌性魚就有了難得的幾秒鐘時間可以趁機溜走, 把受精卵丟給雄性魚照管,使之陷入特裡弗斯所說的進退兩難的境地。
第10章 你為我撓癢,我就騎在你頭上
假設B 頭上有一隻寄生蟲,A 為它剔除掉。不久以後,A 頭上也有了寄生蟲,A 當然去找B,希望B 也為它剔除掉,作為報答。結果B 嗤之以鼻,掉頭就走。B 是個騙子,這種騙子接受了別人的恩惠,但不感恩圖報。
第11章 覓母:新的複製因數
我認為就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最近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複製因數。它就在我們眼前,不過它還在幼年期,還在它的原始湯裡笨拙地漂流著。但它正在推動進化的進程,速度之快令原來的因數望塵莫及。這種新湯就是人類文化的湯。
第12章 好人終有好報
好人的數目註定要減少,善良在達爾文主義裡終將滅亡。這裡的“ 好人”還有另一種專有解釋,和俗語中的含義相差並不遠。但在這種解釋裡,好人則能“ 得好報”。
第13章 基因的延伸
我們可以進一步推理:一個生物體內的基因可以對另一個生物體有延伸表型影響。基因從其自身身體中逃逸出,操縱著外部世界。
第14章 基因決定論與基因選擇論
若干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和神學家們一直都在爭論決定論觀點是否正確,以及它與一個人為自身行為所需承擔的道德責任之間是否有關聯性。
第15章 對於完美化的制約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動物很有可能是“過時的”,影響其建立過程的那些基因是在某個更早的時期為了應對與今天不同的條件而被選擇出來的。
章節附註
參考書目
第14、15章術語表
評論集萃
序
40周年增訂版序言
科學家與政客不同,能夠以錯為樂。政客如果改變了主張,會被人說成是“ 反復無常”。托尼·布雷爾(Tony Blair)就誇口說自己“從未開過倒車”。科學家一般來說也願意看到自己的觀點被證明是正確的, 但是偶爾一兩次的錯判同樣能夠為自己贏得尊重,尤其是當他們能夠優雅地承認自己的錯誤時。我從未聽說過有哪位科學家被指責為反復無常。
在某種意義上,我很願意找到一種方式來收回《自私的基因》一書的核心思想。在基因組學的世界中已經發生了如此之多激動人心的事情, 那麼一本出版於40 年前的以基因為題的書如果還不至於被徹底摒棄的話,必然需要接受大幅度的修改—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甚至很是誘人。然而在這本書中,“基因”的定義比較特殊,它是為進化量身定做的,而不以描述發育問題為目的—若非如此,這本書就真要大改特改了。
本書中基因的定義來自種群進化生物學家喬治·C. 威廉斯, 他已然仙逝,但無疑是本書的英雄。同樣離我們而去的還有約翰·梅納德·史密斯和比爾·漢密爾頓。威廉斯認為:“基因是染色體材料上任何一個可能存在得足夠長久的代際,並且是可以當作自然選擇的單位的部分。”我從這個定義中得出了一個多少有些好笑的結論:“嚴格來講,這本書的書名應該是……《染色體有點自私的一大部分以及更為自私的一小部分》。”胚胎學家關心的是基因會如何影響表型,我們新達爾文主義者的關注點則是實體在種群中的頻度發生的改變。這些實體在威廉斯看來就是基因(威廉斯後來稱之為“ 抄本”)。基因是可以計數的, 而其出現頻度是其成功與否的一種測度。本書的一個核心思想是:生物個體不具備上述討論的基礎。單個生物體的基因頻度都是100%,因而無法“ 當作自然選擇的單位”。同樣,複製單元也無法扮演這樣的角色。如果非要說生物個體是自然選擇的單位,這其中的意味也很不一樣,實際上是把生物個體視為基因的“ 載具”。生物個體成功與否的測度是其所攜帶的基因在未來代際中出現的頻度,而其奮力去爭取最大化的那個量值是漢密爾頓所說的“廣義適合度”(inclusive fitness)。
一個基因要獲得這些數值層面的成功,就需要在生物個體身上表現出表型效應的價值來。一個成功的基因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表現在許多個體身上,它能夠幫助這些個體在環境中存活得足夠長久,令繁育下一代成為可能。不過,這裡的環境指的並不僅僅是身體之外的外部環境,諸如樹木、水體、天敵等等,其實還包括了內部環境,特別是其他基因—自私的基因與其他基因共用了一系列生物個體的身體,不僅遍佈種群,而且跨越代際。由此,必然的結果是,自然選擇會青睞那些在有性繁殖種群中其他基因的陪伴下共同繁榮的基因。從本書的主張來講,基因的確是“ 自私的”。但基因同時也能夠與其他基因合作,它們所共用的不僅僅只是某一個特定的生物體的身體,還是這個物種的基因庫所產生出來的一般意義上的所有身體。
一個有性繁殖種群是由相互相容、彼此合作的基因所組成的聯合體—它們今天會合作是由於許多世代以來在先祖類似身體中的合作已經讓它們得以繁榮。需要瞭解的重點在於(這一點常常被人誤解),合作性之所以得到青睞,並非是因為一組基因天然地作為一個整體接受選擇,而是因為單個基因是單獨接受選擇的,但這個選擇過程的背景是該基因在身體內有可能接觸到的其他基因,也就是說物種的基因庫內的其他基因。一個有性繁殖物種的每一個個體都是從基因庫中抽取自己的基因的。在一系列個體的身體裡,這一物種(而非其他物種)的這些基因會不斷地彼此相遇,彼此合作。
我們仍不完全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推動了有性繁殖的起源。但是有性繁殖的一個結果就是,物種可以被創新性地定義為:相互相容的基因所組成的合作聯合體的棲息地。正如在《基因的延伸》這一章所指出的: 合作的關鍵在於,對於每一代而言,一個身體裡所有基因共用的那個去往未來的出路如同“ 瓶頸”一般—那是它們渴望搭乘著前往下一代的精子或卵子。“ 合作的基因”也是一個同樣恰當的書名,而且如此一來, 這本書就根本不用做任何修改了,我估計人們因誤解提出的許多質疑也可以因此而避免了。
另一個不錯的書名是“不朽的基因”。“不朽”比“自私”更有詩意,同時也抓住了本書的一個關鍵性問題。DNA(去氧核糖核酸)複製的高保真度對於自然選擇而言是一個基本要素,也就是說突變是罕見的。高保真度意味著,基因作為準確的資訊拷貝能夠存續數百萬年之久, 成功的基因如此,不成功的基因則不行—而這正是成功性的定義。不過,如果一段遺傳信息可能的生命週期很短的話,兩者的差異就不會很顯著。換個角度來看,每一個活著的生物個體從其胚胎發育期開始就是由一些基因建造出來的,而這些基因能夠追溯到許多許多代際以前的許多許多祖先個體身上。活著的生物繼承了這些曾經幫助過許多許多祖先存活下來的基因,這就是為什麼活著的生物具備存活下去所需的一切, 並且能夠繁衍下去。它們所需的東西具體是什麼,是因物種不同而各異的—捕獵者或是獵物,寄生蟲或是宿主,水生或是陸生,棲息在地下或是森林的樹冠層—但是普遍性的原則仍是相同的。
本書的一個核心論點是由我的朋友,偉大的比爾·漢密爾頓提出並完善的。我至今仍在為他的離世感到哀痛。我們認為動物應該不僅僅要照料自己的孩子,而且還要照料其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對此,有一個我很喜歡的簡潔的表述方式,就是“ 漢密爾頓法則”:如果一個利他性的基因能夠在種群中擴散開來,那麼必然滿足以下條件,即利他者的成本C 要小於受益者獲得的價值B 與兩者之間的親緣度係數r 之積。這裡的r 是一個介於0 與1 之間的比例。對於同卵雙胞胎來說,r 的取值是1,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則是0.5,孫子孫女、異父或異母的兄弟姐妹, 以及同胞兄弟姐妹的孩子是0.25,同胞兄弟姐妹生出來的堂或表兄弟姐妹之間則是0.125。但什麼情況下r 是0 呢?在這種定義之下,0 的含義是什麼?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會更困難一些,但的確是很重要的,而且在《自私的基因》第一版中沒有完全給予闡明。
0 並不意味著兩個個體沒有共同的基因。所有人類之間共用著超過99% 的基因,人與老鼠也有超過90% 相同的基因,與魚有四分之三相同的基因。這些相當高的比例令許多人對於親屬選擇產生了誤解,其中甚至還包括一些傑出的科學家。但是上面這些數字並非是r 的含義。比如說我與我兄弟之間的r 值是0.5,那麼我與種群背景之中一個可能會與我競爭的任意成員之間的r 值就是0。為了對利他主義的進化進行理論化的分析,堂兄弟姐妹之間的r 值為0.125 只是在與種群參照背景(r = 0)相比較的情況下選取的。這裡的參照背景是指種群中其餘的個體,利他主義可能也曾在他們身上體現過:雖然面對食物和空間時是競爭對手,但面對物種的生存環境時是歷經久遠歷史的夥伴。這些數值,0.5 或是0.125 等,指代的是在親緣關係趨近於零的種群參照背景之上的額外的親緣關係。
威廉斯所定義的基因是一種可以計數的東西,你可以隨著一個物種的代際更替去計算它的數量變化,這無關其分子層面上的本質是什麼。比如說,基因的本質是被基本呈惰性的“內含子”(會被翻譯機器忽略)分隔的一系列“外顯子”(被表達的部分),然而這一事實並不影響威廉斯所定義的基因。分子基因組學是一個迷人的領域,但是它並未對進化的“基因視角”產生巨大的衝擊,而這種視角正是這本書的中心主題。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換個說法:《自私的基因》的觀點很可能對於其他星球上的生命也是能夠成立的,即便那些星球上的基因與DNA 毫無關係。不過,現代分子遺傳學的具體內容,以及關於DNA 的具體研究成果,是可以有辦法納入基因視角之中的。結果你會發現,它們實際上證明了我關於生命的觀點的正確性,而非對其產生懷疑。對於這一點,我會稍後再繼續探討。而現在,我要換個跨度有點大的話題, 它始於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而這個問題顯然能夠代表一大票類似的疑問。
你與伊莉莎白二世女王(Queen Elizabeth II)之間的親緣關係有多近?對我來說,我知道自己是她的十五重堂兄弟姐妹的孫輩。我們共同的祖先是第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Richard Plantagenet,1412— 1460)。理查的兒子之一是英王愛德華四世(King Edward IV),伊莉莎白女王是他的後代。理查還有一個兒子是克拉倫斯公爵喬治(George, 傳說是在一桶烈性白葡萄甜酒中淹死的),我是他的後代。很多西方人可能不知道自己與女王的親緣關係其實比十五重還近,我亦如此,門口的郵遞員也是如此。有很多種方法可以讓我們成為某個人的遠房表親, 或者讓我們都成為彼此的親戚。
我知道自己是妻子的十二重堂兄弟姐妹的孫輩(共同祖先是喬治·黑斯廷,第一代亨廷頓伯爵,1488—1544),但是很有可能我們還能通過某種未知的不同方式成為血緣關係更近的親戚(從各自祖先查下來的不同路徑),而且絕對還有許多其他的方式讓我們成為血緣關係更遠的親戚。我們所有人都是如此。你和女王可能既是九重堂兄弟姐妹的六世孫輩,又是二十重堂兄弟姐妹的玄孫輩,還是三十重堂兄弟姐妹的八世孫輩。我們所有人,無論生活在世界上的哪個地方,不僅僅是彼此的遠房親戚,而且還有幾百種連接親緣關係的路徑。這只不過是用另一種方式表達:我們所有人都是種群的背景,我們之間的親緣關係指數r 趨近於零。我可以依照有據可查的一條路徑去計算自己與女王之間的r值,但是根據r 值的定義,最終算出來的數值會非常接近於零,因而完全起不了什麼作用。
導致所有這些令人頭昏腦漲的多重親緣關係的原因在於性。我們有兩位父母,四位祖父母,八位曾祖父母,越往上越多,近乎天文數字。如果你不斷乘以2,一直計算到征服者威廉的年代,你的(以及我的、女王的、郵遞員的)祖先數量將至少是個十億數量級的數字,比當時全世界的人口數量還多。這個計算本身就證明,無論你是從哪裡來的,我們都共同擁有許多祖先(如果回溯到足夠久遠的過去,我們的祖先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我們彼此也是很多不同形式的親戚。
如果你不是從生物個體的視角(生物學家的傳統視角),而是從基因的視角(這一整本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來提倡這種視角)來看待親緣關係這件事情的話,所有這些複雜性就都不存在了。不要再問我與我的妻子(或郵遞員,或女王)有什麼樣的親緣關係,相反,要從單獨一個基因的視角來提問,比如我的藍眼基因:我的藍眼基因與郵遞員的藍眼基因有什麼關係?像ABO 血型系統這樣的多態性可以回溯到久遠的過去,甚至連猿類和猴子也有同樣的系統。站在人類A 型血的基因的立場上看,黑猩猩身上與之對應的基因是其近親,而人類的B 型血基因反而親緣關係更遠。在Y 染色體上的SRY 基因決定著動物個體是否是雄性。我的SRY 基因會把一隻袋鼠的SRY 基因“ 看作”近親。
或者,我們還可以從線粒體的視角來看待親緣關係的問題。線粒體是充斥在我們細胞之中的小東西,攸關生死。它們是無性繁殖的,保留了自己殘存的基因組(它們與自由生活的細菌有極遠的親緣關係)。根據威廉斯的定義,一個線粒體的基因組可以被看作一個單一的“ 基因”。我們只能從母親那裡獲得線粒體。所以,如果我們想知道自己的線粒體與女王的線粒體有怎樣的親緣關係,那麼只會有一個答案。我們可能不知道那個答案是什麼,但是我們的確知道她的線粒體與你的線粒體之間成為親戚的方式只有一種,而非從整個身體的視角來看時的幾百種不同方式。你可以一代一代回溯你的祖先,但是只能沿著母親這條線回溯, 你會得到一條單一的(線粒體的)細線,而非不斷分支的“ 整體生物家譜”。你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回溯女王的祖先,追蹤她的那條母系細線。遲早,這兩條線會彼此相遇,此時只要數數每條線上過了多少代,你就能輕易計算出你與女王的線粒體親緣關係了。
你能在線粒體上做的操作,理論上也可以在任何一個特定的基因上重複,這就顯示出了基因視角與生物體視角的不同。從整個生物個體的視角來看,你有兩位父母,四位祖父母,八位曾祖父母,等等。但是, 每個基因就像線粒體一樣,只有一位父母輩,一位祖父母輩,一位曾祖父母輩,等等。我有一個藍眼基因,女王則有兩個。理論上,我們能夠回溯基因的代際,找到我的藍眼基因與女王的每一個藍眼基因之間的親緣關係。我們兩個基因的共同祖先被稱為“聚結點”。聚結分析已經成為遺傳學的一個繁盛分支,而且非常吸引人。你看出來了嗎?這與整本書都在宣揚的“基因視角”是多麼相得益彰啊!我們已經不是在談論利他主義了。基因視角在其他領域也能顯示出自己的力量,比如在尋找祖先這件事情上。
你甚至可以去分析一個生物個體的身體裡兩個等位基因之間的聚結點。查理斯王子也有藍色的眼睛,我們可以假定他的15 號染色體上有一對不同的藍眼等位基因。查理斯王子的兩個藍眼基因分別來自他的父母,這兩個基因之間有多近的親緣關係呢?對此,我們知道一個可能的答案,而這僅僅是因為王室的家譜比我們大多數人的家譜記錄得更為詳盡。維多利亞女王也有藍眼,而查理斯王子可以有兩種方式算作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代:從他母親那邊通過國王愛德華七世來算,或從他父親那邊通過黑森的愛麗絲公主來算。有50% 的可能性,維多利亞的一個藍眼基因剝離出了兩個拷貝,一個給了她的兒子愛德華七世,另一個給了她的女兒愛麗絲公主。
這兩個子代基因更進一步的拷貝很容易一代代傳到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和菲力浦親王身上,從而在查理斯王子身上重新組合在一起。這就意味著,查理斯兩個基因的“ 聚結點”是維多利亞女王。我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查理斯的兩個藍眼基因是否真是這樣的情況。但是從統計學上來說,他的很多對等位元基因肯定都會回溯到維多利亞女王身上聚結。同樣的推理也適用於你的一對對基因和我的一對對基因。即便我們可能沒有查理斯王子那樣清晰記錄下來的族譜可供查詢, 但是你的任何一對等位基因理論上也能找到它們的共同祖先,那就是它們從一個單一先祖基因上“剝離”開的聚結點。
下面要說的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雖然我無法找到自己任何一對特定等位基因的確切聚結點,但是理論上來說,遺傳學家們能夠對任何一個個體身上的所有對等位基因做聚結點的分析,考慮歷史上所有可能的親緣路徑(實際上不是所有的可能路徑,因為實在太多了,所以只能是抽取一個統計上的樣本),從而得出這個個體整個基因組的聚結模式。位於劍橋的桑格研究所的李恒(Heng Li)和理查·德賓(Richard Durbin)發現了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一個單一個體的基因組中所有成對等位元基因的聚結模式就可以給我們足夠多的資訊,讓我們得以重建其整個物種在之前歷史中的種群統計學細節,確定那些重要事件的發生時間。
在我們關於成對基因聚結的討論中,兩個等位基因中的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這裡“基因”的含義比分子生物學家所說的基因更為靈活一些。實際上,你可以說聚結遺傳學家回歸到了一個概念上,有點類似於我之前所說的“ 染色體有點自私的一大部分以及更為自私的一小部分”。聚結分析研究的物件是一塊塊的DNA 序列,它可能比分子生物學家所理解的單個基因更大,也可能甚至更小,但是它們仍舊能被視為彼此的親戚,是從一個有限數量的世代之前的共同祖先那裡“ 剝離”出來的。當一個(上述意義上的)基因“ 剝離”成為自己的兩個拷貝,並分別傳給兩個子女時,這兩個拷貝的後代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積累不同的突變。這些突變可能是“ 不會被注意到的”,因為它們不會表現為表型上的區別。
兩者之間突變的差異與分離之後經歷的時間是成正比的。這一事實,也就是所謂的“分子時鐘”,已經被生物學家們很好地利用起來了,可以測量巨大的時間跨度。此外,我們去計算親緣關係的這些成對基因不一定要有著相同的表型效應。我有一個來自父親的藍眼基因, 與之成對的等位基因則是來自母親的棕眼基因。雖然這些基因不同,但它們必定在過去的某個時候有一個聚結點:在那個時刻,我父母的共同祖先的一個特定基因剝離成了兩個拷貝,分別傳給了這位祖先的兩個孩子。這次聚結(不同于維多利亞女王藍眼基因的兩個拷貝)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從而讓這對基因有足夠長久的時間來積累差異,尤其是導致不同眼睛顏色的差異。
詳細資料
ISBN:9787508694498規格:平裝 / 449頁 / 23 x 15.6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出版地:大陸
作者:席路德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23-08-14
66折: $ 950
作者:陳之華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3-09
66折: $ 277
66折: $ 99
作者:李辛
出版社:橡實
出版日期:2021-07-14
66折: $ 911
作者:龍幸伸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3-03-23
$ 89
作者:尚瑞君
出版社:大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09
$ 300
作者:龍幸伸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09-27
$ 93
作者:龍幸伸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2-06-09
$ 93
作者:加藤スス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04
$ 111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1
作者:艾育
出版社: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8-20
$ 585
作者:洛桑加參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29
$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