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以來盛行的自動機械人偶,曾讓歐洲的皇室和宮廷貴族著迷發狂,傳教士甚至將其作為貢禮獻給中國皇帝。從雅凱-德羅茲的寫字小男孩兒到坎普林的下棋機器人,人和動物的形象,被頻繁地製成荒誕而逼真的機器,仿佛有了“能動的生命”。所有這些都源於“萬物機械說”的大行其道,它牽涉出的是困擾人類始終的問題:生命是什麼?機器會擁有生命嗎?事物運轉的動力來自內部還是外部? 人和機器、物質和靈魂之間的關係,幾百年來爭論不休。17世紀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變革時代,機械論作為現代科學的核心範式得以確立,整個宇宙被看作一台機器,包括動物和人類,但仍將其動力和精神歸於上帝之手。然而,更為反叛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則認為生命機器具有內在動能。
現代生命科學就在這兩種矛盾的機械論中兵分兩岔。笛卡兒、玻意耳繼承了前人衣缽,堅持經典機械論,萊布尼茨、拉馬克創造性發展了主動機械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被動和主動模型之間搖擺不定。由此還催生了理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說,薛定諤則用顛覆性的量子力學解釋生命體能從“秩序生秩序”。機械論接連引發了控制論、目的論、進化論以及認知科學、進化心理學、人工智慧等理論和學科的形成,在社會文化環境的聯動下,鋪展成一幅氣勢磅礴、方興未艾的現代科學圖景。 潔西嘉·裡斯金擁有哲學、歷史學和科學研究背景,她用生動而思辨的文筆,原創性地將一手資料、學界往來通信和文獻檔案熔融一爐,順著生命本源問題的脈絡,展開這場“長達四個世紀的爭論”。理解現代科學的歷史,對於思考當下、想像未來具有重要意義。這本科學史著作不僅將顛覆我們對現代科學的認知,還將成為我們理解當下生命科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等前沿問題的思考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