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督脈開始到肝經止,對十四經三百六十個穴位的命名進行了解釋,並對各穴位的作用和證治也做了說明。
本書綜合古代各方面知識,揣度古人對腧穴命名時的構思而撰成。穴名解釋有的根據典籍記載,有的根據局部解剖特征,有的根據深部臟腑,有的根據腧穴效用特點,也有的根據經脈所屬或與附近經脈的關系,還有的根據養生家的體會等。
作者綜合了古代各方面知識,揣度古人對腧穴命名時的構思,盡量准確表達古人之意願。作者在全書的行文中使用了古典詞章,文字十分精煉。
為了便於廣大讀者理解,作者又把現代人的認識和自己在臨床中的體會,巧妙地結合進去。全書內容豐富,說理性強,適合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針灸穴名解》為黑龍江省名老中醫高式國先生長期研究中醫古籍所積累知識的沉淀。此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版,此次為第三次修訂。
高式國,字石果,河北省寧河縣人。生於1896年。1998年1月,無疾而終,享年102歲。
1920年畢業於依蘭道立中學(舊制),后任私塾學校教師,同時自學中醫。研醫之外,並溫習醫典經史,對《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疫明辨》《壽世保元》《黃帝內經》《難經》等書無不通曉,且頗有見地。后又得老中醫吳道善、蔣鶴青先生的賜教,醫術水平漸增。
1928年正式行醫,先后在佳木斯、長春等地行醫。1951年進入黑龍江省中醫學西醫進修班深造。1955年進入哈爾濱市道里區衛生所工作,任中醫內科主任。1956年轉入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講授《內經》《針灸學》01958年調入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現為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歷任中醫內科、外科、針灸科和經絡教研室主任。1981年定為副研究員。1983年離休。1958年至1983年一直連任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從政協退出后,被聘為政協之友社社員。1983年退休后被黑龍江省文史館聘為特約館員和名譽館員。
高式國老師除畢生窮研中醫學、針灸學外,對文學、書法、中醫保健等方面的研究也頗有建樹,曾整理了「五禽戲」「手杖操」等專着,並繪圖成冊刊行。他的主要著作有《內經補正》《針灸穴名解》等,書法作品在北京文史館及其他各地文史館都有收藏。
高式國一生,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治學嚴謹,桃李天下,救人無數。他的言志詩,表明了他做人的品格:萬事都從貪里錯,一生最好苦當先;事業要思天下雨,功名只在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