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是明神宗萬曆十四(西元1586年)年進士,曾做過寶坻知縣,對星象律、水利、理數、兵備、政治、勘探等都有一定造詣。除了《了凡四訓》,還有《祈嗣真詮》《皇都水利》《評注八代文宗》《寶坻政書》《兩行齋集》《勸農書》《史漢定本》《群書備考》《曆法新書》等著作。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一生不同時期所作的四篇文章。分別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立命之學”是袁了凡總結人生經驗以訓誡兒子的《立命篇》,“改過之法”“積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中《祈嗣真詮》中的“改過第一”和“積善第二”(又名《科第全憑陰德》),“謙德之效”是他晚年所作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獨自成文,而義理又一以貫之,所以被後人整理刊刻成書。在清代初期的《丹桂籍》上,這四篇文章被稱為《袁了凡先生四訓》,後來逐漸被簡化為《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作為立命、修身、治世的教育經典,是了凡先生一生道德學問的凝聚,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講述了如何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由《立命之學》篇,我們知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安身立命,無非看自己存心何處而已,所謂“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也如《詩經》所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由《改過之法》篇,我們明白改過者,要發三心——恥心、畏心、勇心。而人之過,有從事上、有從理上、有從心上改者,因功夫不同,效驗亦異。此告誡我們,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不要枝枝而伐,葉葉而摘,要從心上徹法源底地改過。
由《積善之方》篇,我們清楚了善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所以為善要明理,否則不僅無益,還可能造業。《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雖然善行無窮,不能盡述,從本篇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這行善的十方中,我們不僅找到了為善的下手處,如果真能夠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以具備矣。
由《謙德之效》篇,我們懂得了“唯謙受福,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天地鬼神猶將佑之,無有不發者。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經》曰:“滿招損,謙受益。”也如《易經》所雲:“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了凡先生勸人要氣虛意下,聚斂謙光,因為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所謂“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還以道者之口雲:“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篇末再次諄諄教誨謙德之效驗:“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這四個部分,其實都在講修心而已。安身立命、改過修善很重要,而保持這種善根福德更重要,正如祖師大德說過“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一切恭敬,才能長久保持善根福德,所以從真實心中存有一份謙德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