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是為整理我國古代的手工紙(古紙),所做的一項普及性的工作。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沿承至今,大約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是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手工紙,隨着時光的流逝,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直到現在對她的了解者越來越少了,也沒有引起社會應有的關注。保護民族遺產和傳統文化,就是守護中國人民的悠久歷史和美好家園。
本書分八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漢晉南北朝時期的古紙,第三章隋唐五代時期的古紙,第四章宋元時期的古紙,第五章明清時期的古紙,第六章傳統手工紙,第七章手抄加工紙,第八章手工紙制品。全書共介紹各地古紙和紙品102種,插圖219幅,它們與古代造紙、印刷、書畫、文物、民俗文化等,都有密切的關系。讀者對象:教育、文物、考古、民俗、造紙、印刷、旅游等領域的工作者以及廣大青少年。
劉仁慶,1936年生,湖北武漢人。1959年7月畢業於廣州華南工學院(現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化工系造紙專業。曾任北京輕工業學院(現改為北京工商大學)化工系造紙學教授。《紙和造紙》雜志原主編,現任中國造紙學會普及與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宣紙協會顧問。1990年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表彰為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中國科普名家名作》(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一書中有專文介紹或點擊網站。2005年5月經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審定為科普編創學科帶頭人。
大學畢業后統一分配到北京,曾在輕工業部科學研究院、輕工業部造紙研究所、北京輕工業學院工作,其間還在北京林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系兼職任教。曾培養碩士研究生多名。本人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作研究的防蠹紙的研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與山東省文登輕工局合作對瓦楞原紙進行技改,獲1986年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獎;與國家檔案局合作研究文化用紙的耐久性,獲1987年部委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本人對宣紙的潤墨性、耐久性和防蟲性的研究,在《中國造紙》、《紙和造紙》專業刊物發表后,引起國外的重視,紛紛轉載和引用,如日本的每日新聞社出版的《書の紙》、關義城著《手漉紙史の研究》等。
從1960年起,業余從事專業寫作,至今已完成著述多部,其中有:(國家圖書館收藏有著作9種);①《造紙與紙張》,科學出版社,1977年出版;②《中國古代造紙史話》,輕工業出版社,1978年出版;③《纖維素化學基礎》,科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④《紙的發明、發展和外傳》,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出版;;⑤《宣紙與書畫》,輕工業出版社,1989年出版;⑥《造紙辭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出版等。
此外,曾參與了多部百科叢書和文庫的編纂工作。如①《中國大百科全書(輕工)》,參加撰寫部分造紙條目,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出版;②《造紙工業辭典》,編寫200多條目,輕工業出版社,1988年出版;③《化工辭典(第四版)》,負責造紙條目,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等。
此外,先后在全國各地(及港台)各類報刊上發表的文章有500多篇。如:①造紙新談,北京《科學實驗》,1973年第5期;②水暈墨章話宣紙,上海《科學普及》 1977年第12期;③揭開圖書「自毀」真相,北京《科學實驗》月刊,1983年10期;④大陸紙類巡禮(連載,92篇),台北《紙業新聞》周刊,1993年11月至1996年8月;⑤世紀之交 ; 紙的新概念(上)、(下),香港《印藝》月刊,1998年9、10月號;⑥電子紙:一種新的信息傳媒在崛起,北京《國際造紙》,2001年笫6期;⑦報業印刷與新聞紙,上海《印刷雜志》,2002年第2期;⑧復合包裝材料,北京《中國包裝》,2003年第4期。⑨現代書畫紙10種,《紙和造紙》2006年第4期;⑩論中國書畫紙的源流,北京《紙和造紙》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