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運氣學說的淵源
一、陰陽五行學說產生的由來
二、五運六氣學說形成的年代
三、運氣學說在《黃帝內經》中的地位
四、運氣學說的研究概況
第二講 運氣學說的科學價值
一、從氣候變化看五運六氣學說
二、從發病情況看五運六氣學說
三、從臨床治療學看五運六氣學說
四、從物候節律看五運六氣的周期
第三講 陰陽的基本概念
第四講 五行的基本概念
第五講 干支甲子的基本概念
一、天干地支
二、甲子
第六講 五運六氣的基本內容
一、五運
二、六氣
三、五運與六氣
四、運氣的演繹方法
第七講 四季之應
一、春季
二、夏季
三、秋季
四、冬季
第八講 五運季之應
一、春之應
二、夏之應
三、長夏之應
四、秋之應
五、冬之應
第九講 六氣季之應
一、初氣厥陰風木
二、二氣少陰君火
三、三氣少陽相火
四、四氣太陰濕土
五、五氣陽明燥金
六、終氣太陽寒水
第十講 六經主月之紀
一、正月太陽寅
二、三月厥陰辰
三、五月陽明午
四、七月少陰申
五、九月少陽戊
六、十一月太陰子
第十一講 藏氣法時之紀
一、肝臟
二、心臟
三、脾臟
四、肺臟
五、腎臟
第十二講 五運三化概說
第十三講 五運平氣之紀
一、敷和之紀
二、升明之紀
三、備化之紀
四、審平之紀
五、靜順之紀
第十四講 五運太過之紀
一、歲木太過,發生之紀
二、歲火太過,赫曦之紀
三、歲土太過,敦阜之紀
四、歲金太過,堅成之紀
五、歲水太過,流行之紀
第十五講 五運不及之紀
一、歲木不及,委和之紀
二、歲火不及,伏明之紀
三、歲土不及,卑監之紀
四、歲金不及,從革之紀
五、歲水不及,涸流之紀
第十六講 五運郁發之紀
一、土郁之發
二、金郁之發
三、水郁之發
四、木郁之發
五、火郁之發
第十七講 六氣常變之紀
一、六氣之常
二、六氣之變
第十八講 六氣司天之紀
一、厥陰司天
二、少陰司天
三、太陰司天
四、少陽司天
五、陽明司天
六、太陽司天
第十九講 六氣在泉之紀
一、厥陰在泉
二、少陰在泉
三、太陰在泉
四、少陽在泉
五、陽明在泉
六、太陽在泉
第二十講 六氣所勝之紀
一、厥陰之勝
二、少陰之勝
三、太陰之勝
四、少陽之勝
五、陽明之勝
六、太陽之勝
第二十一講 六氣所復之紀
一、厥陰之復
二、少陰之復
三、太陰之復
四、少陽之復
五、陽明之復
六、太陽之復
第二十二講 運氣布政之紀
一、辰戌之紀,太陽之政
二、卯酉之紀,陽明之政
三、寅申之紀,少陽之政
四、丑未之紀,太陰之政
五、子午之紀,少陰之政
六、巳亥之紀,厥陰之政
第二十三講 運氣同化之紀
一、同化之年
二、同化的意義
第二十四講 運氣行主歲之紀
一、甲子、甲午之歲
二、乙丑、乙未之年
三、丙寅、丙申之年
四、丁卯、丁酉之年
五、戊辰、戊戌之年
六、己巳、己亥之年
七、庚午、庚子之年
八、辛未、辛丑之年
九、壬申、壬寅之年
十、癸酉、癸卯之年
十一、甲戌、甲辰之年
十二、乙亥、乙巳之年
十三、丙子、丙午之年
十四、丁丑、丁未之年
十五、戊寅、戊申之年
十六、己卯、己酉之年
十七、庚辰、庚戌之年
十八、辛巳、辛亥之年
十九、壬午、壬子之年
二十、癸未、癸丑之年
二十一、甲申、甲寅之年
二十二、乙酉、乙卯之年
二十三、丙戌、丙辰之年
二十四、丁亥、丁巳之年
二十五、戊子、戊午之年
二十六、己丑、己未之年
二十七、庚寅、庚申之年
二十八、辛卯、辛酉之年
二十九、壬辰、壬戌之年
三十、癸巳、癸亥之年
第二十五講 六氣升之不前之紀
第二十六講 六氣降之不下之紀
第二十七講 六氣不遷正之紀
第二十八講 六氣不退位之紀
第二十九講 天地失序化疫之紀
第三十講 六氣客主相勝之紀
第三十一講 病機論與治療之要
第三十二講 運氣病治之紀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