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價值: “海派中醫”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開放、相容、吸納、創新”為學術特點,以“名醫薈萃、流派紛紜、學術爭鳴、中西匯通”為主要特徵,成為近代中醫學目前的一個獨特現象。新中國成立後,以裘沛然、顏德馨、張鏡人等為代表的醫家們,延續了海派中醫的宗旨和精髓,他們或登上講壇,傳道授業;或著書立說,解惑疑難;或投身臨床,探賾索隱,在不同的領域形成自己的學術特色與風格,豐富了海派中醫的學術內涵,深刻地影響著全國中醫界的學術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上海中醫藥大學為了促進學術交流而開設了一系列的中醫講座,並以錄音方式進行了保存。其中裘沛然、顏德馨、張鏡人、淩耀星、張志雄、姜春華、殷品之等學驗俱豐、頗有醫名的中醫藥學大師們滿懷豪情地登上講壇,闡發經旨,融以新知,為後學們奉上學術大餐。為了更好地弘揚中醫、傳承學術,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組織了一批學者對錄音資料進行了系統整理,並擬編輯出版,以期讓更多的後學從名老中醫的教學中吸取大量的養分,並研究和繼承其精髓。
主要內容與特色:全書(含四分冊)共收錄30余位元海派大師的講課資料,涉及中醫理法方藥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淩耀星講內經、吳敦序講中醫基礎理論、費兆馥講中醫診斷、葉顯純講中藥、江克明講方劑、柯雪帆講傷寒、殷品之講金匱、張鏡人講外感熱病、裘沛然講各家學說、李鼎講經絡學說等。這些講稿內容,既有對中醫某一理論的獨到認識,更有對中醫經典的闡釋解讀。因為是講座實錄,從中我們既能看到大師們虛懷若谷的謙虛謹慎,也能看到他們家學家傳的無私公開。大師們大多已離世遠去,許多授課資料均為首次整理公開,彌足珍貴。希望通過本書的編纂,能夠傳承大師們的學術經驗,對於年輕一代的中醫提高自己的學術素養、啟迪臨證思路、提高臨床診療水準提供有益的借鑒。
全書共4冊,分基礎篇和臨床篇各上下兩冊,本書是基礎篇(下冊),偏重於診法、方藥和各家學說。主要收錄費兆馥講診法、葉顯純講中藥、江克明講方劑、裘沛然、顏德馨講各家學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