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中國”和“東亞”概念是很晚近的產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漸定型,後者則只是在近130年來才為人熟知。
亞歐大陸明明是一個地理板塊,卻硬生生地分成了“歐洲”和“亞洲”,“亞洲(Asia)”即亞細亞,意思是東方,本身就帶著歐洲的視角。16世紀傳教士帶來了“亞細亞”這個詞,而東亞人逐漸接受這個身份標籤,卻是從1885年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的時代才開始的。
本書就是書寫16世紀以來東亞變遷、動盪、碰撞、發展、互相塑造的歷史。
為什麼我們對一水之隔的日韓,總有一種似曾相識,而又觸不可及之感?我們身處其中,並自以為熟悉的東亞世界,其實充滿了神話與偏見,有待重新發現和認識。本書正是以全球性、連續性的眼光,探討了從16世紀以來的現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韓某一國別史——是如何在東亞這片土地上展開的。蒙塵已久的過去得以重現。
通過本書,我們可以發現,朝鮮半島七十多年的南北對抗、中日朝韓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其實都是東亞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遺產”。雖然歷史不直接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書講述的東亞遭遇,有助於我們撥開現實的迷霧,重建常識,在國內外的風雲變幻中,透過現象看到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