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是由來自關外的滿族建立的政權。清代宮廷藝術在繼承中原傳統文化審美、製作技法的基礎上,又深受蒙、藏等各個民族及阿拉伯、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藝術風格影響,在不斷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格調和時代風貌。如宮廷繪畫,在清皇室的支持下,來自義大利的郎世寧、法國的王致誠、捷克的艾啟蒙等傳教士畫家,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審美標準,以中西結合的手法創新出中西合璧的獨特畫風。他們在肖像畫的繪製上,將中國傳統寫真畫技法與西方解剖學相結合,在將五官面部刻畫得清晰細膩、富有立體感的同時,又注意減弱光線的亮度,避免出現中國人所忌諱的陰陽臉。在建築物的繪製上,則將中國傳統的散點透視法與西洋的焦點透視法相融合,將建築物的遠近空間表現得更有縱深感,將樓臺構件刻畫得更有立體感和真實性。這種薪型的繪畫方式在宮中被稱作“通景線法畫”,其非常成功的代表作是使觀眾混淆畫面空間與真實空間的倦勤齋通景畫。這種清代宮廷特有的中西結合的創作方法在滿足皇室需要的同時,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樣式,也為傳統繪畫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
在宮廷器物製造上,隨著多種工藝技法的傳人,一批有著清官特色的新型工藝品出現了。如康熙朝中晚期從歐洲引進的畫琺瑯工藝在本土研製成功,清宮製造出爐、瓶、盒、插屏、盤、碗、壺、水丞、鼻煙壺等幾十種畫琺瑯器,豐富了手工業的表現技法。在瓷器領域,創松石綠釉和秋葵綠釉等新的釉色,並且能夠嫺熟地採用多種藝術手法,通過施彩和上釉,惟妙惟肖地模仿各類工藝品及動植物等,準確地表達出所仿對象的質感。在金銀器領域,繼承了明代多寶鑲嵌的工藝,進而發展為將金與其他材料混合的製作技法。如能夠在金器上點燒低溫琺瑯或以金掐絲填燒琺瑯等:還研製出以金為胎、外面覆以其他材料的“金骨穿衣”法等。在鐘錶領域,清宮匠人和奉命為宮廷製造的廣州匠人在仿製英國、法國、瑞士等名家之作的基礎上,能夠自主研發,製作了大量外形精美、功能複雜、具有中國元素的鐘錶,如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鐘、紫檀重簷樓閣式嵌琺瑯更鐘、銅鍍金嵌琺瑯三人獻壽鐘等。
清代宮廷藝術除具有勇於創新這一大特色外,在器物的製造上還具有造型端莊規整、選材考究、製作精細、風格華麗、圖案紋飾內容豐富等特點。清皇室為了加強對器物製造的規範管理,從康熙朝開始就在宮中成立了養心殿造辦處和設於內務府北側的內務府造辦處(又稱“作處”)。據記載,造辦處在鼎盛時,下設琺瑯作、玉作、牙雕作、鑲嵌作、漆作等數十個作坊,由於其涉及範圍廣泛,民間又稱之為“百工坊”。它“集天下之良材,攬四海之巧匠”,製造出一系列既注重實用功能,又強調藝術創意的精美之作。在器物的造型、裝潢設計上皆能體現出至高無上的皇權思想和的特點。如在玉器方面,精雕細琢,不惜工本,形成了以“乾隆工”為代表的玉新風尚,這些精美的器物既是實用品,又是工藝品,反映了宮廷文化的時代風尚和審美取向。
清代宮廷藝術的製作活動,除皇室能夠隨心所欲地創作自娛自樂的書畫外,無論是製作玉器、琺瑯、玻璃、竹木牙雕、漆器等活計的工匠,還是身兼離職的詞臣書畫家或者是在如意館當差的職業畫家,他們均要圍繞著皇室的需求、審美而展開創作活動。這種為宮廷服務的特殊性,極大地限制了他們藝術創作的自由發揮與個性展示。他們在條條框框、種種外部因素的制約中,只能處處追尋皇室的審美觀,進行被動式的創作。雍正帝曾經明確提出:上用之物不要有“外造之氣”,應按照他心目中理想的“內廷恭造式樣”來承制。由於從設計、選材、製造到配座、包裝的整個過程無不受到清帝的制約,這便使得製造出的宮廷器物呈現出一種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