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古代石刻文字一般都稱為“碑”。唐以後,專門摹刻古人法書則稱為“帖”。碑帖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字資料,可與歷史典籍互相補正。碑帖也保存了歷代眾多書法,篆、隸、真、草、行五體皆備,實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很多書家墨蹟今天已經見不到了,但在碑帖裡還有保存,因此學習書法的人常用碑帖作為範本。碑帖原石,歷時久遠,或傳拓過多,常有損壞。碑帖拓本是書、刻、拓三者結合的藝術品,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化創造。
文獻記載,碑刻傳拓始於南北朝。存世最早的拓本除了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幾件唐代拓本外,就屬宋代拓本最早。隨著宋代書法的復興,刻帖的盛行,金石學的傳播,傳拓技藝的發展,拓本製作日漸精良,達到高峰。本次展覽,故宮博物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分別遴選兩館珍藏的佳拓善本,包含了漢碑、唐碑、宋帖中的名品,其中很多碑帖原刻早已殘損、遺失,有些已經是現在僅存的孤本,同時展出部分書畫、器物精品,將與之對應各個時代的藝術萬象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