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在普魯士議會上的演講為俾斯麥贏得了“鐵血宰相”的稱號,但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更多依靠金錢與煤鐵,而不是鐵血。弗裡茨·斯特恩的《金與鐵》採取獨特的視角,選擇俾斯麥與普魯士猶太銀行家布萊希羅德的關係為主線,描繪了德國政界與金融界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德國的兩個世界:資本主義的新世界和古老封建精神的舊世界。
身為少數族裔的猶太人的成功及社會流動帶來的利益衝突,不但揭示了新德意志帝國及其統治階層的脆弱,更展現了財富的兩面性——既威脅到傳統,又提供了社會流動的希望。
斯特恩通過俾斯麥、威廉一世皇帝、德國及外國的政客和銀行等與布萊希羅德之間的往來,呈現權貴們如何藉由布萊希羅德獲得有形和無形的利益。例如他曾為俾斯麥籌集普奧戰爭的軍資、管理莊園,甚至收買記者充當間諜。然而斯特恩探究的不止於此,他深入討論當時的反猶主義。
權貴們有求於布萊希羅德,背後卻對他頗為鄙夷,因為布萊希羅德代表社會弱勢群體憎惡的猶太人和資本家的罪惡。而通過這位銀行家的回應,《金與鐵》展現了德國人和猶太人的虛偽和自欺如何上升為支配體系,最終如何產生可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