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原《中國藝術史》第一卷)是19世紀德國東亞藝術史學家奧斯卡·明斯特伯格(Oskar Münsterberg)的力作。本書從歷史的縱向發展,即從新石器時代至清末,詮釋了中國藝術風格演化的邏輯和特質;作者又以佛教傳入中國為分界線,通過中外古代石刻、青銅器、陶器、繪畫、雕塑等作品,呈現了中西方三千年來在藝術上的對話與交流。
書中收錄321幅黑白圖版和15幅彩色圖版,其中不乏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吉美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地的文物原件的圖片及在中國實地拍攝的照片,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傳統藝術在歷史長河中的蓬勃發展。
[德]奧斯卡·明斯特伯格,自家鄉的高中畢業后,明斯特伯格分別于慕尼黑和弗賴堡修習國民經濟學和藝術史,期間(1886—1893)他曾中斷學業,來到代特莫爾特生活,並在這裡開設了一家克靈根貝格印刷廠(Druckerei Klingenberg)。明斯特伯格買下工廠旁邊的一座房子,將生平遊玩考察收集的珍貴藝術品統統堆放在這裡,現今這座房子已成為明斯特伯格博物館,可謂是代特莫爾特的地標建築之一。他還與奧托·威爾特(Otto Weerth)一起為代特莫爾特博物館籌辦了“祖國文物展”。1893年,明斯特伯格離開代特莫爾特,並將大量文物捐獻給博物館,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從弗萊堡大學畢業后,他前往德國首都柏林,于1906年成為《德國民族報》總編。三年後他轉戰萊比錫,就職成為一家出版社的社長。1912年,他重返柏林,主持哈格爾伯格(W. Hagelberg)出版社的主要工作。在此期間,明斯特伯格曾多次因公來到東亞,對當地的人文產生濃厚興趣並出版了一系列相關書籍。他的書籍一方面關注經濟領域,另一方面則與藝術史相關。這兩個研究方向於他早有淵源:他在弗萊堡所作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日本的貴金屬貿易(1542—1854)》,在此基礎上他又發表了《日本的對外貿易(1542—1854)》一文,兩篇文章聚焦的都是日本經濟發展史中的一個階段。此後明斯特伯格的目光轉向了藝術,第一部巨著《日本藝術史》(第一卷)于1904年問世,至1907年為止共出版三卷。他對東亞的探索並未止步于日本,在1895年出版論文《中國的改革——東亞歷史政治與國民經濟研究》,為他對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於是在1910—1912年,他的第二部煌煌巨著《中國藝術史》出版了上卷,十二年之後,下卷于192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