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為教師量身打造,語言簡潔,內容實用,全面呈現了“學習風格分析”(LSA)和“教學風格分析”(TSA)所用的評估工具。這些工具於20世紀90年代初提岀,自此不斷被完善、擴展,並得以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如下圖金字塔所示,學習風格模型共六層,含49個因素。教師可借助這個模型深入瞭解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進而揭示出在學習難點知識時,學生天生喜歡的風格和後天習得的風格相互之間的影響和作用。
30多年來,人們在學術論文中提到“學習風格”一詞時,發出的總是質疑、誤讀、駁斥之聲,學術界或者認為這個概念很危險,或者乾脆否認其存在。某些教育理論認為,改變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絕非易事,需要進行深入徹底的硏究。他們想當然地以為,普通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在課堂中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不可能實現上述目標,所以,這個概念幾乎在教育理論中銷聲匿跡了。
然而,成千上萬的老師確確實實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風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學習風格這個概念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全球逐漸流行起來。特別是在互聯網普及後,學習風格理論的追隨者就更多了。不過,我們有必要提醒各位:目前大約有250個網站在做學習風格評估,但並不是所有網站都名副其實。很多網站的評估和測試要麼形式太局限,要麼內容太簡單,甚至有些評估的壓根就不是學習風格。一個人的學習風格非常複雜,既有天生的,又有後天習得的。簡單的測試根目錄本就沒法反映出全貌,只有學習風格分析這種綜合全面的評估工具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和/知識難點時的需求。教師進而可以根據分析結果,開展個性化教學,激發每位學生的學習潛能。
翻開這本書,你可以在“資訊”板塊瞭解學習風格方方面面的知識,在“說明/解釋”板塊瞭解相關說明、解讀和解決教學問題的小竅門。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夠真正明白學生的學習風格具有多樣性,同時能夠運用學習風格的分析結果,那他們就能夠制定個性化的教案,調整授課方式,以滿足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如果能夠這樣做,班裡所謂有誦讀困難、學習成績不好、有“特殊需要”或有多動症的學生將會減少。其實,這些學生也可以學得很好,只不過他們的學習方式與眾不同,而這些學習方式是老師(和家長)很難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