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幼稚的愛國青年亞瑟因受懺悔神父的誘騙而泄露了青年意大利黨的秘密,導致同志被捕,自己也被朋友誤解,於是佯裝投河自盡……13年後,當他帶着一身傷殘重回故鄉時,苦難的經歷已把他磨練成一個堅定的革命者。他積極投身推翻異族統治的鬥爭,用“牛虻”的筆名發表文章,揭露、諷刺教會的反動本質和欺騙行為,期間和曾經愛戀的人不期而遇……在一次偷運軍火準備起義的行動中,牛虻被捕,在經受了敵人的酷刑和實為自己生父的神父的勸降后,選擇英勇就義。
牛虻對祖國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他的英雄情懷和剛強堅忍,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被問到為何受重傷卻一聲不吭時,回答:“您讀一讀《牛虻》就明白了。”
艾·麗·伏尼契(1864—1960),愛爾蘭女作家。1885年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1887年到1889年在俄國彼得堡工作時曾跟俄國革命團體有過接觸,回英國后曾與共產主義革命運動導師恩格斯和俄國的普列漢諾夫相識,並深受當時流亡倫敦的俄國作家赫爾岑和克拉普欽斯基的影響。身處歐洲各國民族民主革命中心的伏尼契於是吸收了先進的政治思想營養,成功塑造了“牛虻”這一體現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革命精神的英雄形象。其代表作《牛虻》在中國和蘇聯引起巨大反響,先後被改編成多部影視作品和話劇、歌劇等。
李俍民(1919—1991),曾任上海市政府參事室參事,市政協委員,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上海編譯所、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及翻譯員,以側重翻譯革命英烈小說著稱,譯有《牛虻》《斯巴達克思》《白奴》《紅酋羅伯》等六十余部作品。《牛虻》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尤為喜愛的一部小說,他生前一直呼籲不要刪節所謂的宗教氣氛過濃和與主要情節無關的煩瑣描寫,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本紀念版不僅恢復了刪節內容,也收錄了他對刪節的“抗議書”。